女兒考清華,媽媽被踢群:教養跟分寸感有關,跟學歷無關

1.0

邦達列夫: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其中所說的邊界感,其實就是人情社會中最缺的——分寸感。前幾天,一個熱搜頗具爭議:

郭女士被踢出了老同學群,原因是:她在群裡曬出了女兒的清華錄取通知書。

女兒考清華,媽媽被踢群:教養跟分寸感有關,跟學歷無關

評論裡的聲音也是不盡相同:

●“瞎炫耀,招人眼紅了吧,也是可憐。”

●“同學們也太小心眼了,嫉妒!”

然而實際上,將她踢出同學群的老班長表示:大家都忍她很久了!

郭女士是教師,女兒成績拔尖,便成了她炫耀的資本。她每天都要在群裡誇讚自己的女兒,還曬出女兒用功的學習筆記,毫不顧忌其他人的感受。

由此看來,曬清華錄取通知書,只是導火索。實際上,她是犯了人與人交往中的大忌:沒有分寸感

女兒考清華,媽媽被踢群:教養跟分寸感有關,跟學歷無關

▲圖片來源:電視劇《Unnatural》

即便是親人,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有了這個距離,才會有讓自己體面的餘地,才不至於被他人冷眼相待。
然而現實是,就像《巨嬰》所揭示的那樣:

很多成年人,其實並沒有邊界感,他們把很多東西都混為一談。

2.0

早些年我去芬蘭,第一感覺是,芬蘭人很“冷漠”。我在地鐵上,發現一位男士身邊有座位。可我剛坐下,他就起身離開了,到更空的地方去坐。

一連好幾天發生這種事,我有點鬱悶,問嚮導:“我看著像壞人嗎?”嚮導笑笑說:“你誤會了,這是芬蘭人的習慣。

原來,他們乘坐公交、地鐵時候,哪怕只剩一個座位,都不會坐在已經落座的人身邊。偶爾有外地遊客傻乎乎地坐下來,身邊的人也很有可能會立即起身,再去另尋座位。

這種“看似冷漠”的做法,或許會讓很多外地人覺得冒犯、尷尬,但卻是芬蘭人分寸感的體現。

女兒考清華,媽媽被踢群:教養跟分寸感有關,跟學歷無關

距離產生美是一種大智慧,潛臺詞是“為你著想,互相體諒”。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給彼此呼吸的空間,其實雙方都會舒服很多。

我不禁想起,小時候我跟我爸出去吃飯,他寧肯多等一會,也不會選擇跟別人拼桌。他說,吃飯是個私密的事,我們坐在別人身邊,會讓別人感到不自在。吃完飯,他還會主動收拾好餐盤交給服務員。這

是他處世的分寸感,體現著顧客不自居為上帝的謙卑

3.0

在人際交往中,有多少關係就毀在交淺言深,通俗點說就是“不拿自己當外人”。

而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跟最親近的人,失了分寸感:

●因為是爸媽,所以可以隨便翻看女兒的日記本、信件;

●因為是親戚,所以可以招呼都不打就來家裡留宿、蹭飯。

高考結束那陣,一位讀者朋友跟我說:“孩子上大學了,終於可以放心離婚了。”

她們兩口子和婆婆一起住,婆婆好面子,自以為在二線城市買了房,總變著法炫耀。
今天邀請大姨來住,明天讓嫂子來吃飯,就為聽人家誇一句“家裡真闊氣”。她為了保全家裡人的面子,一再忍讓,賠著笑臉。後來,她發現一個根本不熟的親戚,居然用她的擦臉毛巾擦腳,忍不住大聲抱怨了兩句。

沒想到老公大為惱火,當即讓她滾,說不給家裡人留情面,是給他丟人。那時候她就知道了,如果不離婚,這一生,因為這些沒有分寸感的親戚,會不斷生氣。她老公總以大局為重,卻沒意識到,自己和妻子已經建立了小家。

離婚後,她感嘆說:“不愛了還能相處下去,可不被尊重,一分都忍不了。

女兒考清華,媽媽被踢群:教養跟分寸感有關,跟學歷無關

▲圖片來源:電視劇《不結婚》

同樣,在“被踢群”的事件中,最委屈的,其實是她被不顧感受、肆意炫耀的女兒。

4.0

提到感情中的分寸感,就不得不提《天堂電影院》這部電影:

一個士兵愛上一名公主,公主要求士兵在城門口等100天。如果士兵能做到,就嫁給他。士兵果然在城門下守候,頂著暴曬和大雨,風餐露宿,不曾離開。可是在第99天,士兵卻毅然離去,再也沒回來。

女兒考清華,媽媽被踢群:教養跟分寸感有關,跟學歷無關

如果她愛你,你何須等待?如果她不愛你,你何須等待?

那99天,代表士兵對公主的愛;剩下的最後一天,代表士兵的尊嚴。

如果公主不愛他,那麼他的離開也是給公主臺階下。我想,這才是追求愛情最體面的分寸,和對感情最負責的態度。若是仗著愛意有恃無恐,失了分寸感和界限,才是毀滅關係的毒藥。

5.0

很多人都聽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卻很少有人知道後面那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一般人要到70歲,才能不用刻意控制,也能做到對分寸的把握。

而面對生活中那些沒有分寸感的人,你只需要記住一點:

●你的遷就並不會讓人記住你,也不會讓人高看你。

●反而那些有原則,有底線的人才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尊重。

●該拉黑拉黑,因為人生太短,他們不值得。

6.0

除此之外,新學年開始了,一個又一個家長群建立起來了,家長們朋友圈的信息提示又開始此起彼伏不斷地響起來了。建立家長群,其目的是為了家長和老師之間更好地溝通,可為什麼發展到了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對家長群頗有怨言的地步呢?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家長,能體味到家長的心思,我們也不妨設想自己是老師,考量一下老師的為難。

家長群之所以讓家長和老師都如此為難,一個重要的因素,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彼此面對都因缺失安全感而焦慮。尤其是家長,基於對孩子的關注,尤其在當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家長無意識地會把所有的競爭心態加載在孩子身上。

在這種心態作用下,家長們力求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因為更多的關注也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同樣,在家長群裡,老師看似眾星捧月,但也得小心翼翼,必須謹慎地保持家長群裡的“生態平衡”

一旦一不小心,引發紛爭,不但會導致家長之間分裂,影響到孩子們,影響到自己的教學工作,甚至會導致家長和老師對立。這意味著老師每天不但要面對班裡五六十個學生,更要面對與之成倍數增長的家長們。

此外,和以前相比,人們的權利意識更加明顯,尤其在對待孩子教育這一方面,不少家長生怕自己孩子受到不平等待遇。在這種心態作用下,不少人一旦權利受到侵害,會很積極地維權,但是卻甚少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侵犯到他人的權利。

家長群也是如此,一方面任由焦慮情緒支配,另一方面又缺乏基於權利觀念的彼此尊重和行為自律。要解決這個問題,誠如郝樹聲教授所言,家長和老師要彼此信任,發揮教育合力。

同時還是要養成基於權利的彼此尊重,時刻牢記不要影響、侵犯到他人;此外要定好規矩。

比如家長群建立之初,就規定只能討論與學校、與班級、與孩子有關的事情,只要有了規矩才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家長群也是一個小社會,既然是社會就必定得有原則。

來源:海風中小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