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廣播劇發展歷史:從大眾到小眾,從藍海到七彩


既然叫做廣播劇,自然與廣播息息相關。

1920年11月20日,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臺KDKA誕生於美國匹茲堡。之後幾年中,各種人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廣播嘗試。比如,播報新聞,邀請一人現場表演,為孩子們講睡前故事,直播拳擊賽事等。

廣播時代正式到來。

1924年1月份,倫敦廣播電臺播出了20分鐘的廣播劇《危險》。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廣播劇,劇本是查德·休斯專門為電臺撰寫的。

第一部在華夏大陸響起的華語廣播劇,是蘇祖圭編撰、上海電臺亞美公司製作的《恐怖的回憶》,在1933年1月20日的《中國無線電》雜誌上刊登了這部廣播劇的介紹和劇本。

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偽滿洲國已經成立,而1月3日日軍侵佔了山海關,侵略中華進入到新的階段。“一·二八”事變一週年之際,蘇祖圭結合“一·二八”時代背景,描寫了普通商人孫意誠父子及其鄰居左林居慘死在日軍炮火下的悲慘故事,對於抨擊日軍暴行,號召全民抗日。

之後的幾年中,抗日形勢越來越嚴峻,包括電影明星在內的更多人參與到廣播劇的製作中來。

1933年-1938年間的廣播劇大多與抗戰題材相關,如洪深的《開船囉》、孫瑜的《最後一課》、丁玲的《以身許國》等優秀作品。

通過聲波,廣播劇鼓舞著一代人,展現著中國人的不屈。

國內廣播劇發展歷史:從大眾到小眾,從藍海到七彩

新中國成立後,底部廣播劇《一萬塊夾板》在1950年2月7日由中國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以紀念“二七”鐵路大罷工,反映鐵路工人修復鐵路、支持國家建設為主要劇情。

1950年-1966年期間的廣播劇,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如反對包辦婚姻的《潘秀芝》、抗美援朝期間播出的《朝鮮丹娘—金玉姬》等。

1978年開始,國內廣播劇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高峰期。

當時無線電設備在各家普及率較高,藝術復興趨勢明顯,壓抑已久的文學作者們一部部著作問世為廣播劇提供新鮮素材來源。不僅改編作品數量多、質量好,還有很多原創廣播劇出現,如袁闊成、關山、曹燦、孫敬修等演播家的名字家喻戶曉,湧現出了《二泉映月》、《三家福》、《寶葫蘆的秘密》、《李自成》、《紅顏》等紅極一時的作品,配音、配樂日趨精良。

兒童廣播劇發展極快,“小喇叭開始廣播啦”成為當時孩子們回家的信號,1982年,廣東電臺還播出了第一部立體聲廣播劇《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如《三國演義》、《紅巖》等大型連續廣播劇頻出,追劇在那時已經成為風尚。

同時出現了各地方言版本廣播劇節目。

國內廣播劇發展歷史:從大眾到小眾,從藍海到七彩

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視機的時代到了。雖然大部分人家裡還是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電視臺和節目都不多,但畢竟可以同時聽聲兒、可以看人兒,廣播劇開始走向了小眾

尤其到了90年代中後期,影視劇數量激增,互聯網文化蓄勢待發,廣播聽眾越來越少、越來越趨於老年化,廣播劇的日子自然不好過。整體萎靡下,仍有星光點點,一些廣播劇作者仍找到了一條生存之路: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最知名的品牌《刑警803》,掀起了一陣“劉剛”熱,劇情流暢連貫,主角塑造頗有個人英雄色彩,廣受聽眾好評。其他廣播電臺看到《刑警803》的成功後也紛紛模仿推出探案刑偵類廣播劇,但影響力遠不如《刑警803》。

《刑警803》至今仍在播,200期之後被稱為新版,受到喜愛的觀眾弊病。

國內廣播劇發展歷史:從大眾到小眾,從藍海到七彩

老版《刑警803》主題曲演唱者——劉歡

千禧年後,國內廣播劇不知何去何從。播放渠道仍然以傳統電臺為主,但互聯網時代都已經到來,無線電成為家庭中可有可無的產品。

香港地區,不少明星都錄製了景點的廣播劇,比如王傑、梁詠琪的《死亡之擁抱》,王傑、張智霖的《高校怪談》。張國榮、林憶蓮的《七年三日》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當時e時代論壇的廣播劇愛好組,也在國內開展了網絡廣播劇的嘗試,興趣使然地製作了數十部優秀作品,其中不乏《當心看車》、《其實我是愛你的》、《dos時代》這樣的原創劇本。

可惜,e時代論壇由於核心成員工作問題、外部環境等原因,沒撐過2005年。它如同海賊王羅傑,倒下的同時,開啟了大廣播時代

網絡小說席捲而來,湧現出越來越多適合改編成廣播的網文素材,廣播劇開始形成規模。雖然距離從業者賺錢成名還較遠,但至少更多人關注廣播劇,更多的好作品被髮掘。

倒是要謝謝一個現在不討喜的公司——百度,正是他們全渠道提供免費下載的音頻,在缺乏良好媒介的前提下,給予廣播劇製作者更多展現自己作品的機會。

就在2005年前後,翼之聲、優聲由色、決意同人、凌霄劇團、剪刀等至今仍非常活躍的廣播劇社出現,很多高校也開始出現廣播劇社團。

作品有了更多的方向和題材,製作水平達到高峰,同時原創劇本佔比下降,而且……耽美成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時,可以作為媒介的平臺也更多了,如貓耳FM、中抓等專業廣播劇平臺出現,付費模式逐漸受到廣播劇聽眾的接受,如出售線下活動門票、廣播劇周邊、插入廣告等更多變現方式被挖掘,創作者開始賺錢,成名。36kr發佈過一篇文章稱廣播劇單部收益超過1000萬,很賺。

國內廣播劇發展歷史:從大眾到小眾,從藍海到七彩


行業發展過程中,少不了與環境的相互不適應。經歷了平臺限制、題材審核、IP危機等狀況後,廣播受眾人群仍然處於小眾文化,但在中國,小眾人群也是以千萬計數的。

2019年開年,廣播劇一度被沒啥可投的資本方看中,認定是知識付費熱度過後的又一塊藍海,各種叫好之聲頻起,但雷聲大雨點小,僅有少數頂級IP獲得了資本注入。反而各大劇社的態度頗為令人欣賞,低調、不為所動地繼續出新。

有影視、動漫的先例在,或許廣播劇正是因為不被資本方所裹挾,才會至今持續散發著七彩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