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作者:木棉姐姐

來源:木棉說(ID:mumianshuo)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最近看微博,學習了一個新名詞,叫“約素炮”。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倆人開房不發生關係,就是單純的抱在一起睡個覺。

這個詞的起源是一個有男朋友的女生,和陌生男的在酒店開房,被熟人撞見後,她解釋說自己僅僅只是約了個“素炮”。

女生非常坦蕩:



“我是和他開房了,但我們沒發生關係,只睡覺了。”

男朋友顯然對這個說法不夠滿意,覺得女生可能沒有別的想法,但男的肯定“剎不住車”。

一部分網友真誠的討論了“約素炮”這個現象,覺得這個東西真實的解決了當代年輕人的某些需求: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也有人理性地站出來表示擔心: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約“素炮”的最大倫理問題,就在於安全性。

本來雙方說好只是靠在一起睡個覺,萬一其中男方反悔,女方的境地將變得非常危險。

但話說回來,在約“素炮”這個現象背後,最值得讓人深思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過那種“不佔有”的生活。

需要的個人物品越來越少,慾望越來越低,人也越來越佛系。不需要的東西,扔掉;複雜的人際關係,扔掉;疲憊的男女關係,扔掉。

連性生活,也不想要了。他們需要的,僅僅只是打著折扣的陌生人的擁抱,來慰籍自己日漸冰冷的心。

他們越來越傾向於那種簡單的、不用過多參與的情感關係。

性冷淡,開始成為一部分疲憊的年輕人的常態。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在《低慾望社會》書中就闡述了年輕人們的狀態: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成了這代年輕人的寫照。

美國《大西洋月刊》發佈了性生活報告:

從90年代後期到2014年,根據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特溫格發現成年人從平均一年62次性生活降至54次。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年輕人的慾望越來越低,越來越孤獨。

按理說,社會越來越發達,本該是所有年輕人慾望最繁盛的時代,因為獲取什麼東西成本都相對較低。

我們再把視線拉近一點,我發現:

越來越多的人對更好的業績沒有追求,對更優質的生活沒有渴望,甚至對整個人生都沒有期待。

他們越來越宅,越來越去生命化,不社交、沒有物慾,活得很喪也很低落。

這就是典型的性冷淡。

他們心裡其實也很想過得好點,但好像很難去行動,心中攢不住那份熱情。

他們好像才30來歲,但人已將沒有了活力。

北野武說:“人這種東西啊,不管外表修飾得多麼光鮮亮麗,剝掉一層皮後就只剩下了一堆慾望。”

什麼是人?

有慾望、有攻擊性,充滿活力的,才叫人。

在合理的範圍內,人因為有慾望,有渴望,有煩惱,才具有人性,才能舒展自我,活得更好。

蔡康永在《痛快日記》中提到:

“沒有慾望的人生,真是空洞的嚇人。

文明向我們展示品味,這品味的功能,就是讓我們得以分辨慾望是低劣的,或者是高貴的,卻不是教我們變成沒有慾望的人。

沒有慾望,恐怕只能變得乏味,而不是得到智慧。”

沒有慾望的人,真的麻木沒有人味兒。

人類整體充滿慾望,就是文明的來源,我們勤勤懇懇,用雙手去爭取,去獲得,真的不要太好。

就像一個電影裡,女主想要走出大山,為家人帶來更好的物質生活,她努力學習,憑藉勤勞聰明,得到一切。

她每次去上學都對著大山吶喊:



“我一定會賺很多錢,讓家裡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慾望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你有想要實現的夢想,卻告訴自己平凡可貴,什麼都不想要。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人應該學會和自己相處,就像李建說的這樣。

適當的滿足自己,不要怕佔有,去活出自我。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黃磊曾在節目裡晃晃悠悠地做著飯,平靜幸福地說:

“我現在46歲,我想活久一點,讓家人過得更幸福一點。大家都胖一點,我也胖一點,吃得多一點。”

越來越多的90後 年輕人正變得性冷淡

慾望,就是幸福生活的底色,有慾望有渴望的生活,才會有期待,才會有美好。

紀錄片《二十二》裡面,90歲的老人還說:

“這世界紅紅火火的,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老人活過半個世紀,他們懂得生命的真諦就是層層疊疊的慾望,交織成喜怒哀樂,讓人感受到愛、感受得到、感受失去。

慾望讓人真正的活著,沒有慾望,就是一具行屍走肉。

很多人或許是太害怕求而不得,所以連努力都不做,靜靜地看著一切,然後自己枯萎。

其實大可不必,這世界哪有什麼定數,請你不要太悲觀,想要什麼就努力爭取,只有拼命向前,才真的有機會得到啊。

世界真的很美好,請你不要太“性冷淡”,活出自我,盡你所能。

點個“在看”,為你想要的一切加油。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作者:木棉姐姐

來源:木棉說(ID:mumiansh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