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十九世紀世界科學巨人,法國偉大的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每一個科學家,不管他的事業在哪裡,不管他走過了一段什麼歷程,都有生他養他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祖國。

中國有句話叫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人無論有多大能耐,人生多麼輝煌,都不能將故土抹去。

可是也有的科學家取得成就之後,就諱言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出身就成了一個禁區,不想對別人再提起,似乎那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籍華人科學家張益唐老先生他在58歲的時候破解了數學領域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面對鮮花和掌聲,面對如潮的好評,張先生在接受華文知名媒體採訪的時候,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我要是在中國,怎麼會取得這麼大成就"。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張先生說出這樣的話實在叫人費解,難道他的成長曆程跟中國無關,跟他北大畢業的經歷也無關嗎?難道中國的土壤裡就沒有出過偉大的數學家,難道中國會阻礙你成功的道路?

事實到底如何,讓我們循著張益唐老先生的人生軌跡,看看他都經歷了什麼,看看他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和同齡人相比,他是非常幸福的。

父親是電氣工程系教授,母親是機關幹部。

他從小聰明伶俐,酷愛讀書,記憶力非常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

5歲就能熟練背出100多個國家的首都所在地,6歲就能背出中國全部朝代的年號和皇帝名字。

7歲就看完了《西遊記》、《三國志》、《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原著。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可是他的童年又是非常不幸的,1959年的運動中,他的家庭沒有幸免,遭受了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

在機關工作的母親,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精神崩潰,生活都難以自理,每天蓬頭垢面、頭髮散亂到處喊叫,不能再給他母愛。

父親也整天陰沉著臉,情緒低落,一回家就鑽到書房,不知道給誰寫檢查。

天塌了,家在一夜之間面目全非,外婆成了這個五歲孩子的避風港。

可是這一切並沒有改變他好學的天性,8歲那年過春節,外婆給他零花錢之後,他不買零食也不買玩具,而是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書中提到了幾個世界級的數學難題,而書中最後一段的內容是:

"看來這些問題,只能讓未來的科學家來解答了,讀者同志們,努力吧。"

當時他就在心裡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當未來的科學家,解決這些難題。

多年之後,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

正是《十萬個為什麼》激發了他對數學的強烈興趣。

初中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是勾股定理,他不好好聽講,老師批評的時候,他不以為然地說,我九歲就會證明了。

老師讓他上課堂演示,果然所言不虛。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1966年,他被接到北京,"越讀書越反動",看書要偷偷看,一不小心書就會被沒收,很多書籍都扔進垃圾堆。

那段期間,大學制度被取消了,大學靠推薦,像他這樣出身有問題的人是沒有被推薦資格的。

於是張益唐只能去北京一家鎖具廠當工人,在那個廣闊天地跟鎖具打交道。

1977年,改革春風開始徐徐吹來,一個特大喜訊傳來:大學不再推薦,可以直接參加高考,而且不問出身了。

他像范進中舉一樣欣喜若狂,淚流滿面,跑到小商店買了一掛爆竹,噼裡啪啦放了起來。

高考,對於這個天才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也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通知書下來了,張益唐一腳邁進了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的校門。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在北大,他是同學們的榜樣,老師們的寶貝,女生的偶像,因為他的確太牛了,同班同學的生日他幫忙登記過一次,馬上就全部倒背如流,他還擔任了學生會主席。

北大畢業後,後來的北大校長、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對他非常欣賞。

國家政策放開後,丁石孫不由分說推薦他去美國跟著導師莫宗堅留學。

不久之後,張益唐拿到了公費名額,遠渡重洋踏上美利堅國土,到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七年之後,張益唐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這個過程有點長,是因為他有一次發現了導師莫宗堅的一個錯誤論斷,由此捋了導師的虎鬚,得罪了莫宗堅,導致畢業證書遲遲沒拿到,即便是拿到之後,他也很難找工作,因為導師莫宗堅不給他寫工作推薦信。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別小看這個推薦信,在美國沒有這個就等於你沒有資格證書,不能在學術界立足,沒有哪個科研機構敢用你,因此這個數學天才就開始了漂泊生活,長期在餐廳打工,洗盤子。

這期間,北大導師、同學,都向他伸出雙手,召喚他回國效力搞研究,但他寧願在異鄉落魄,住貧民窟,宿地下室,靠朋友救濟,四處蹭飯,也決不回國。

有人說他崇洋媚外,有人說他數典忘祖,而他不置可否,始終沒有對此做過任何解釋。

叫人敬佩的是,無論生活如何艱難,他卻始終不忘初心,那就是對數學的執著,對數學難題的鑽研。

光陰荏苒,一晃又是七年過去了。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1999年,當時在美國Intel實驗室工作的北大學子唐樸祁找到他,跟探張益唐討一個數學難題。

這個問題困擾唐樸祁多年,很多同事都不能解答,可到了張益唐這裡,只用了兩週就迎刃而解。

"天才,不愧是天才!"唐樸祁目瞪口呆地的說。

洗盤子整整七年,怎麼還有如此強勁的實力,這樣的人才不用就是暴殄天物了!

在唐樸祁和另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北大學子的共同努力下,張益唐成為新罕布什爾大學一名代課講師。

張益唐告訴自己的學生:如果你有理想,我建議你不要輕易放棄你的理想,為了理想不要怕承受孤獨。

張益唐用行動踐行著,自己就從未放棄過理想,而為了理想,他也一直堅守著孤獨。

直到48歲,他才和一個華裔姑娘結了婚,有了溫馨港灣,從此更加努力在數學王國遨遊,立志要完成夙願,攻克那個難題。

那個難題非常難,被稱為災難性的難題,它叫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這個難題已經存在有200年左右的歷史,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跟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還有"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它們都是舉世公認的難題。

儘管兩百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學者,經過多少努力,依舊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還是那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3年,一月開始,張益唐用幾個月的時間向難題發起總攻,一鼓作氣完成了《素數間的有界距離》。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2013年4月17日,他把論文提交給了《數學年刊》,他成功了!

回國開研討會的時候,不斷有媒體和官員如此詢問他:你為什麼以前不回國發展呢?

他索性直率回答:如果我當初回國,可能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張益唐的意思並非是中國出不了科學家,而是出不了他這樣性格的科學家。

他喜歡靜,不希望有塵世的喧囂,不希望有世俗的騷擾。事實上他這一次的學術突破,也正是在好友的鄉間別墅邊的樹林裡,看到一隻梅花鹿悠閒地踱步,才忽然產生的靈感。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這樣的環境,只有美國才會有。

張益唐一方面是在國外沒混出樣來,覺得灰溜溜回國意義不大,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他雖然經濟不寬裕,但總覺得國內的氣氛並不適合搞一些不容易出成績的基礎性的研究,是非紛擾太多,不會有利於他的學術研究工作,這一點其實也無可厚非。在美國生活再貧寒,畢竟不需要為五斗米折腰,也少了一些人事爭鬥,可以把全部心思都撲到學術上。

理解了張益唐的“苦處”,我們還是應該體諒,他所謂的“回國就不會出成績”的言論,其實並非攻擊指責,也並非忘恩負義,事實上,張益唐近些年也多次提到了他有可能迴歸中國的心願,在去年,他也應邀擔任了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

在中國的北大學子成百上千,不止張益唐一個,只要在外國不出賣祖國利益,時刻想著祖國,他們都是好樣的,都是華人的驕傲。

楊振寧博士在美國工作了大半生,歸國後不也照樣受到政府的隆重歡迎?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張益唐成名之後,也一直在美國從事數學教育工作,美國的大學比較捨得在聘請“名師”這方面的大投入,而且也絕少什麼科研、職稱這些瑣碎事務,能把學生教好就是你的本職工作。

很多人會對美國的數學教育有一些常見的誤解,以前經常有移居美國的家長反映美國中學的數學課程簡單,覺得他們的孩子在中國早就學過函數了!怎麼美國人動手這麼晚?

其實美國的數學教育屬於先易後難,鼓勵有深入態度的學生給自己加“負擔”,鼓勵學生自己去動手和發現,而不是照本宣科考好成績。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美國中學有一門課程叫做《數學史》,比如在講解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時候,會先介紹中國和古希臘在這方面的成就,最後會把數學史的內容融入到數學題中,這一點和中國的教師大相徑庭。中國的中學課堂上教師通常喜歡把數學史的內容有意忽略掉,更專注於讓孩子們基礎知識和基本算法的訓練。

美國中學的課外作業可能會結合數學史內容,讓學生回家做一個麥比烏斯帶,提高學生們的數學興趣,促進他們對數學實質的深刻理解,按照美國的教育理念,數學史是非常值得學生花時間去學習的內容,因為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解數學的本質,而不是拼命訓練做題。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這樣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中美兩國教育的偏差,效果也不一樣,我們很容易找出兩者的不同:美國的初中生比起中國的初中生可能在數學考試成績方面大有差距,但這種差距會隨著年齡的深入越來越縮小,到了高中年級,中國的學生們仍然是苦苦在題海中跋涉,很多人已經有了數學方面的固化思維和牴觸心理,我們很容易從成人的表現中證明這一點,當我們遠離中學時代且不從事與數學有關的工作或研究時,會發現數學知識很快就被忘個精光。

但美國的這種逐級深入的數學教育方式在高中後半程多會發力,數學史的普及,使得他們更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與動手動腦能力的聯繫,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融入,歸結到最後,他們把對數學的興趣愛好,融進了自己的血液裡。而這,才是美國大學教育真正所需要的數學能力。

從張益唐的本人經歷也不難看出,美國大學的數學研究能力之強大並非空穴來風,我們的數學教育也依然任重道遠。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本書是

美國數學協會指定美國中學數學史教材,是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讀性的完美結合。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假如不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起點雖高,但一直繃緊了弦的學習機器,而是想打開孩子對數學的持續興趣,讓他在數學思維中增加本該應有的人文思考,那這本

美國中學數學史值得一看,詳情可以點開下方圖片鏈接瞭解,正逢頭條423讀書日活動,價格才42(原價68),孩子可能會因此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