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有人問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模式?

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給出了很形象的說法:“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也需要鹽。”

糖、鹽、鈣的觀點我很贊同。糖就是關愛、鼓勵。鹽就是面對困難的勇氣,鈣就是自強自立,有骨氣。

最理想的家庭教育就是三者融為一體,熬一碗湯,不但要放全,還要放得有序合理,才能使孩子營養全面。讓孩子成為一個溫暖有愛、富有擔當、勇敢堅強面對一切的人。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01

先放糖,關愛鼓勵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喜歡甜的,不高興、不開心的時候,一顆糖果便使小人歡呼起來,立刻忘掉煩惱。高中的孩子緊張的學習造就壓力很大,吃一口蛋糕,甜甜的滿足一下味蕾,便能放鬆很多。

父母的關愛就是糖。充滿甜蜜溫馨。使孩子一下由不高興變為高興,緊張變得放鬆,悲傷變得興奮。

有這樣一個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甚至影響了許多人的一生。

有一個反應很慢的孩子,話都說得不全,腦子也不太靈光。可是有一天,別人談論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被他聽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榮耀深深吸引著他。

他跑回家去問媽媽“我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嗎?”每一個母親的心中,自己的孩子的都是最好的,這位媽媽鼓勵他說:孩子,既然你有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夢想,那麼你就努力去做。或許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真的是你呢。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從此這個執著的孩子,天天寫寫畫畫,寫的東西連文章都算不上。別的孩子嘲笑他,把他所謂的文章撕得粉碎。當他一次一次哭著跑回家的時候。母親一次一次的安慰他、鼓勵他。

就這樣,這個孩子在媽媽的支持下不斷的寫著,這個猶太族的孩子因為戰爭被抓到了納粹集中營。在那樣一個白色恐怖的環境下,所有的人都擔心生命隨時終結,自己隨時遭到殘害。而這個傻傻的孩子依然在做著他諾貝爾文學獎的夢。

每天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天寫著他的文章,每天向諾貝爾文學獎衝刺。直到有一天,他真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叫《在納粹集中營的日子》。

正因為父母的關愛和鼓勵,把一種看似不可能的轉變成了可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作家。口含著這“糖”,滋養著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有了前行的動力,併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最終會遇見最好的自己!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02

適量的加“鹽”,讓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

人生不易,一定要體味酸甜苦辣,不能一味的吃糖,適當的時候也要加鹽,讓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和艱辛。生活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讓孩子做好心裡的準備。這對於他的成長有必要有好處。

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不但品學兼優,還會擀包子皮,一天能擀包子皮500多個。

趙澤華,陝西西安的一個小孩。年僅七歲的他,每天六點多到包子鋪幫爸爸媽媽擀包子皮。他也是“最美孝心少年”。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五歲半的時候就會擀包子皮,主動提出來幫媽媽幹活,爸爸考慮太小了沒有同意。後來有一段時間家裡僱的人辭職了,真的缺人手才讓他幫忙。

小小的年紀練就了一手絕活,五秒鐘便能擀一個包子皮,每天在店鋪裡穿梭,爸爸包包子,媽媽賣包子,他擀包子皮,一家三口形成了一條龍。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爸爸無意當中把它擀包子皮的視頻放到了網上,竟然得到了幾十萬的點贊。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我相信她的父母不光是因為缺人讓孩子來幫忙,更主要的也是有鍛鍊的成分。讓他知道生活的不易和艱辛,懂得勤勞和努力很重要。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幫父母擀包子皮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多擀一張皮,爸爸就少擀一張,我多幹活,爸爸就可以少幹活,爸爸媽媽每天工作九個小時,爸爸頸椎病很重,媽媽的腿也腫了,每天吃很苦很苦的藥”。

小澤華的話,讓人很感動,同時也看到他的父母教育之成功,童年太幸福的孩子,未來成年的時候一定不會太幸福,相反,生活中適當的加一些鹽,讓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這樣的孩子才會更懂事,更孝順。

03

一定要補鈣,讓孩子懂得獨立堅強

看到一個令人惋惜和悲痛的新聞,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陳澤民,近日跳樓輕生。

他的遺書字裡行間充滿了敏感、脆弱、多疑。彷徨無助,最終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

這樣的新聞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孩子,10月14號,錢塘江水域發現的另一個失聯博士生浙大畢業的侯某。

他曾經寫道“只是不太喜歡,不太適合這個世界,所以就不想過多的停留,不想假裝、不想撒謊,只是想做自己,但是真的很難。”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這兩個例子,都是重點大學高等學府的高材生輕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還不是因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因為這種瑣事、小事,便能輕易的放棄生命。沒有考慮家人、父母、親朋。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同時也是沒有骨氣缺鈣的表現。

在大學裡就覺得難以適應社會,那麼真正到了社會,又該如何適應?只要覺得自己適應不了就輕生嘛?

人的一生,誰還不會遇到幾個爛人?遇到幾件糟心的事,難道就輕易結束生命?這樣的孩子成績再好,心智也是不成熟的。教育當中鈣的含量缺乏太少。終究沒有教會他堅強的面對。這也是給無數的父母敲醒了警鐘!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如果惡人太惡,那就奮起反抗,如果命運不公,那就改變命運!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如履薄冰,摸著石頭過河,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道路又是一條康莊大道?屈辱和欺壓,本來就是磨練自己的必修課。

父母適當的時候,一定要教育孩子,特別青春期的時候,及時的送上“鈣”片,讓孩子補足鈣,堅強的面對,順利地度過青春迷茫期。包括未來的成長期。

一個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成績好就可以了,身心健康,有能夠溝通外界的能力,高情商,走出校門應對適應社會的能力。否則即使讀到了碩士,讀到了博士,遇到小小的事情都不能解決,悲觀厭世,這樣的教育失敗透頂。

理想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最理想的家庭教育就是,先放糖,讓孩子在愛和鼓勵當中成長,具有愛心,對未來樹立滿滿的自信。再放鹽,讓孩子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具有擔當意識,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孝順父母。再補鈣,挺直腰桿做人,能夠堅強面對一切挫折困難,歷經打擊而毫不氣餒,最終可以成為戰勝自己,戰勝別人的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