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與阿拉伯現代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覽“我們的世界在燃燒”(Notre Monde Brûle),於2月21日開幕。“我們的世界在燃燒”指向中東地區接連不斷的衝突及人道主義危機,同時涉及生態危機和環境災難,例如從亞馬遜河到加利福尼亞,還有澳大利亞的巨大破壞性森林火災。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 展覽現場


“我們的世界在燃燒”展覽肯定了藝術作品在面對世界混亂失序時,有能力採取一種立場進行干預。“火”在燃燒的世界中意味著藝術創作對社會公正的深切渴望,社會變革愈激烈,藝術之火愈旺盛。“世界可能在大火中毀滅,也可能浴火重生”,34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對伊拉克文物被破壞,敘利亞難民的命運,以及不平等權利等敘事性刻畫,折射出一個複雜的社會生態。展覽上一系列互相齧合的藝術作品,暗示和提供了多重詩意的文化視角。


瓦爾·肖基(Wael Shawky)的作品“Al Arabia Al Madfuna”(2012—2016)以反相的方式呈現了一部色調灰暗,氣氛壓抑的影片,並用突兀的成人嗓音為畫面中的兒童配音,虛構題材輔以現實表現。這些黯然的片段凝固在膠捲裡,暗示著中東地區人民的悲劇,藝術家以這樣的手法講述他人的故事,其實在視角上是存在偏差的,其他地區的人們或許只能看到畫面的直觀表現而非深層次地理解。因此,此時的參觀者不僅是接受藝術家思想的對象,也是被藝術家觀察後納入作品體系的對象。瓦爾·肖基通過創造與觀者相同的不適感,一方面說明此時此地人民真正面對的糟糕現狀,另一方面突出“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正在燃燒”這一話題性。可以想象,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個體,甚至連兒童都在不受保護地“被惡意操控”。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 展覽現場


如前所述,藝術家視角中的“世界燃燒之火”並不單指“戰火”。“山火”這樣的自然資源主題也是此次展覽的重要內容,亞馬遜、西伯利亞、加利福尼亞、澳大利亞等地嚴重的森林大火折射出的自然資源問題被藝術家重新提出。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的“Purple”(2017)用冷色調描繪了森林大火之後的場景,約翰用背光、調色的藝術方式弱化了森林大火後原本應該荒涼寂寥,枯枝焦木的場景。紫色由紅藍結合而成,紅色代表肆虐的大火,藍色代表自然災害帶來的悲傷,來源於真實世界的視覺經驗使得作品的悲涼感更為突出,世界燃燒的背後,徒留受災人民的哀鳴。


通過“燃燒的世界”這一敘事性的展覽,除去壓抑的灰暗,其實也透露出一種生氣。正是因為“火”,藝術家的思想才得以現實性地存在,藝術作品才能夠重提後殖民主義觀點中不平等的權力機制,才能以藝術的形式告訴參觀者“我們的世界在燃燒”。藝術家們展現了該地區的人民在看不見的地方“浴火重生”,但他們也“因火誕生”。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 展覽現場


縱觀“我們的世界在燃燒”的展覽語境,參觀者更像一個置身事外的旁人,藝術家希望觀者設身處地去理解藝術品的內核,同時也喚起觀者對“燃燒的世界”的不同看法。策展人也並非一昧地追求與觀者產生某種共鳴,探討與喚醒則成為了該展覽的關鍵詞與亮點。


阿拉伯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阿卜杜拉·卡魯姆(Abdellah Karroum)與展覽策展人法比安·達內西(Fabien Danesi)通過電臺廣播建構了一個線上交流藝術的虛擬場所,由Smarin工作室設計的可移動天線的形式向社會公開這一內容。利用觀眾的研究成果體現藝術的多元思想,展覽從不可移動的空間到“流動性”大眾領域的探索,讓參觀者以理解其他文化及其處境的結果為己任,用藝術的手段解構文化差異與身份認同,進而強調從來就不是絕對的文化邊界存在。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無系列作品》,韋爾·肖基(Wael Shawky),2015年


“分裂世界”(Fragmenting the world)是為了更方便地建構一個新的世界,以地區藝術整合“燃燒世界”的概念,為參觀者建構了“燃燒”的世界。隨著當下社會對自我與旁人的討論越來越深入,藝術館開始提倡以觀眾為中心的策展理念,將多元文化以及與觀眾自身生活相關的議題融入到展覽的策劃中,消除博物館作為“藝術權力”擁有者的定式思維,將每一個前來參觀的“我”放大,從而影響觀者。從展覽的主旨上來看,“我們的世界在燃燒”可以說完整地塑造了自我以外的旁人語境下“被觀察與再生產”的展覽空間。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 展覽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