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新玩家入場、老玩家鞏固地盤,智能可穿戴設備火了那麼一陣之後,又逐漸趨於平靜。

越來越多智能手錶的出現,明爭暗鬥,爭奪著手腕的支配地位。只是市面上那麼多智能手錶,被大家所知曉品牌的就那麼幾個,蘋果和華為依託於本身手機品牌的屬性佔領了高地,除此外一款良好體驗的智能手錶更是鮮見。

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為什麼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就那麼難?

手錶與手機是共同體

不難發現,市面上知名度較高的智能手錶,背後都有手機業務做支撐,它們大多以智能手機搭配的智能硬件形式與用戶見面,硬件與硬件間有著深度聯動性。

蘋果與華為兩家公司極具代表性,智能手錶能走多遠,並不僅僅在於其產品本身,背後更牽涉著多設備協同、深度研發能力與數據管控等能力。

對於一些專業領域的人來說,高知名度智能手錶,應該是傳統品牌,它們的智能手錶功能強大,足夠專業,是多數專業運動員的選擇。但那些功能放在普通用戶身上,卻顯得大材小用,關鍵是與手機的聯動性不高,智能手錶極易淪落為“手腕時鐘”。

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智能手錶顯然是不能夠獨立存在的。與更多的硬件產生聯繫,才能發揮手錶的最大價值。

蘋果自 2014 年發佈智能手錶,至今已更新到 Apple Watch 5。Apple Watch 與 iPhone 擁有同樣基礎的系統,語言相通交流無障礙,於是你能夠在 Apple Watch 上截圖,再到手機端進行處理;或者是手機端將公交卡轉移到手錶端,Apple Watch 可以刷卡進地鐵。

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華為在智能手錶方面算是後來者,走過不少彎路,如今似乎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其最新產品是 華為 Watch GT 2e,與多數廠商不同,華為智能手錶並未採用 Android 底層的系統,而選取了一種輕量級操作系統 LiteOS。它具備體積小、能耗低等優點。華為 Watch 與手機之間依舊有著良好的聯動性,例如壓力監測、血氧飽和度檢測,甚至還能做心臟房顫風險預測。

智能手錶與手機既可以看作一個共同體,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又可以說智能手錶是手機的外延。

因為只有手錶可以 24 小時與用戶貼身,時刻觀察用戶健康狀況,這一點手機是做不到的,也正是智能手錶的差異化價值。欠缺了手機終端合作的智能手錶,在聯動性方面就有著天然的劣勢,自然沒有良好的使用體驗。

畢竟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多數人是先有智能手機,再有智能手錶。

因而手機廠商所生產的智能手錶,都會有完整的手機端配套軟件。比如iPhone 出廠便自帶的 Watch App,小米手機同樣有“小米運動”App,華為手機的“運動健康”App、“心臟健康研究”App。廠商擁有手機、手錶、硬件和軟件多方面的自主權,“原生”的調整優化比第三方的產品得心應手。

以華為 Watch GT 2e 為例,手錶與手機不僅有藍牙連接,還可依靠 NFC 感應功能,手機碰一下手錶,就能傳輸照片,手錶將其設置為屬於用戶獨有的錶盤。類似“一碰傳”的巧妙設計,可見於華為筆記本與手機互連的 NFC 標籤。華為工程師將經驗智慧貫穿到了產品設計當中,然而這樣的細節,在其它第三方產品中就很難見得到。

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針尖跳舞

手錶的體積決定了工程師施展拳腳的空間有限,因此在這麼狹小的空間裡,要塞入加速度傳感器、光學心率傳感器、GPS、溫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地磁傳感器、電容傳感器等等,為了保證續航,還得有一塊儘可能大的電池。手錶內部空間寸土寸金,元器件排布猶如針尖跳舞。

如果沒有一定的技術和資金儲備,所生產的手錶也不容易出彩。要知道,傳感器的調教不簡單,定製模具的費用同樣不菲,一款產品在初期進行調整時需要嘗試多種方案,十分考驗方寸間的功夫。

市面上並不缺乏 OEM 貼牌產品,它們只做到了能用,卻無法做到“好用”。

可以說,傳感器是智能手錶的靈魂,有了眾多傳感器,手錶才能正確地感知、接收數據,為用戶提供正確的指導信息。

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蘋果做手錶有著明顯的取捨,傳感器豐富、日常功能完備,手錶具有一定的擴展性,甚至可以通過第三方操作更改個性錶盤,心率、運動監測、通話功能等一個不少。不過有長必有短,蘋果犧牲了續航時間以支撐多傳感器的運行,Apple Watch 每天都需要充電,備受用戶詬病,因此也無法監測睡眠情況。

除 Apple Watch 之外,其它智能手錶幾乎都將睡眠監測作為基礎功能。能耗是首要問題。

基於此,華為的解決思路是從芯片和架構入手。此前 PingWest品玩寫過一篇《當華為Watch GT 2 換成麒麟芯,它與手機的聯動又多了一些》文章,介紹過華為的產品採用低功耗麒麟 A1 芯片,從而做到了Apple Watch 沒能做到的事——它的日常續航延長至兩週時間,無需頻繁充電。此外,節電算法隨著時間在不斷優化升級,華為 Watch GT 2e 的低功耗模式續航能力已提升 20%,以滿足日益增強的設備使用頻率。

手錶相較於手機更特殊,產品外觀一旦定型,後期就不會輕易改動。況且手錶的傳統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留給設計師輾轉騰挪的空間十分有限。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五代 Apple Watch 至今外觀沒有什麼大變化,可見的是屏佔比變大、錶冠有細微改進。另一邊的華為,在華為 Watch GT 系列大獲成功之後,也定下了這條路向前走。如今推出的華為 Watch GT 2e 在外觀上改進偏向運動風,明顯有著更年輕的氣息。它更像是一個主打運動方向的產品。

儘管外觀上沒有大的變動,但內部結構是在隨著功能的增加不停地做著調整。任何一個新的傳感器加入,都會細微影響著左鄰右舍傳感器的位置。例如血氧飽和度SPO2傳感器並不普及,它工作時有紅外光與紅光兩個 LED 同時照射目標物體來測量血氧。智能手錶加入它之後或許就要重新考慮其它傳感器的排布。

軟件左右著使用體驗

硬件外觀決定了第一印象,軟件則左右著使用體驗。這個在科技產品裡亙古不變的道理,在手錶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智能手錶比拼的,並非只是外表,而是背後的軟件和算法支撐。Apple Watch 經歷了數次定位調整,功能方面亦在不斷添磚加瓦,運動與健康是重點發力方向。

Apple Watch 早期便以運動的形象示人,覆蓋了跑步、游泳、健身等等場景,支持數十種運動模式,而這也成為後來者模仿的對象,華為 Watch GT 2e 遂將運動類型檢測數量增加到了 100 種。

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看起來雖然運動類型多種多樣,倒不如說手錶對人體當前的運動狀態檢測得更加精準。籃球、足球、健身、跑步,甚至慢跑、跑步機跑等等,人體運動的姿態、心率、消耗的能量都不相同,背後若沒有強大的數據庫與分析能力,很難精確到如此細分的運動類型。

甚至連你在戶外步行超過十分鐘,Apple Watch 和華為 Watch GT 都會自動提醒你,當前在戶外步行,詢問是否需要記錄運動過程。

算法支撐著軟件,軟件的體驗則出現在無形之中,會讓你感覺貼心,甚至會讓你安心。

近幾年不乏有 Apple Watch 救人一命的新聞,大都集中在檢測“心房顫動”上。手錶檢測的結果提前為用戶預警,避免用戶發生更糟糕的心臟情況。國內廠商同樣在跟進此功能,華為是少有將該功能做到商用產品中的廠商。

華為選擇加入 301 醫院心臟健康研究,包括房顫風險預測研究。用戶通過華為 Watch GT 2e 同樣可以對自己的健康進行檢測,對於有房顫病史的用戶,可實時預測未來房顫發作風險,提前預警。

華為擁有的資源給予了它更多的發揮空間,在跟隨國家大健康戰略方向的同時,也給智能手錶加入了例如血氧飽和度單次檢測、早搏篩查等等與健康息息相關的檢測功能。

做好一塊專業智能手錶為什麼就這麼難?

科技產品的意義就在於此,好用,有用,實用。

不過像蘋果與華為這樣,將芯片、架構和算法等方面技術與資源握在手中自由調配,本身具有很高門檻。也就不難怪一塊智能手錶,不容易做好了。

回到之前的話題,其實智能手錶與手機的關係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經歷了這幾年的發展,智能手錶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路徑,從之前專業、小眾的獨立智能手錶,發展到依託於智能手機的大眾化產品。

而眼下的趨勢,智能手錶在逐漸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慢慢有了獨立性,比如獨立通話、獨立播放音樂等等,它在嘗試著承擔更多責任。可有一點是不變的,智能手錶始終是手錶,它並不會成為手機的替代品,而是去做那些手機做不到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