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四巨头之一,35岁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是少将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曾在新四军担任军政治部主任的邓子恢也在大将名单中,只不过因为他在建国后就转任地方工作了,所以他并没有获得大将军衔。邓子恢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在皖南事变之后的事了,在新四军成立时,他是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而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袁国平。

袁国平这个人不简单,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是我军一位非常优秀的政工干部。可惜的是,他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了,时年35岁。

他是新四军四巨头之一,35岁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是少将


袁国平是湖南邵东人,1922年,16岁的他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这也是主席的母校,所以他也算是主席的同学。在在校期间,他接触了新思想,这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1925年,袁国平赶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黄埔四期诞生了我军不少优秀将领,大名鼎鼎的林总就是黄埔四期生。只不过两个人不在同一个“专业”,袁国平学习的是军队政治理论,这为他后来成为优秀的政工干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埔军校毕业后,袁国平参加了北伐,一直担任军事宣传职务。之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和其他同志一起,把起义军剩余兵力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而袁国平担任师参谋长和党代表(相当于师政委)。

在袁国平的革命生涯中,他长期担任政工干部,所以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他基本上都是担任军队各级政治部主任、政委、党代表等职务。

他是新四军四巨头之一,35岁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是少将

1929年,袁国平被组织上派往湘鄂赣根据地工作,并出任红5军代政委、红5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1930年6月,红5军和红8军合编为红三军团,袁国平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成立后,袁国平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兼任了不少军职,包括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8军政委等等。

长征期间,袁国平先后担任红3军团(后改称红3军)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在遵义会议之后,他坚决拥护主席的核心领导及核心地位,矢志不渝地贯彻主席的军事思想,发挥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长征途中,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陕北。此后在陕北,袁国平奉命参与创办红军学校,先后担任红军大学政委、延安抗大政治部主任、延安抗大第二分校校长兼政委等职务。

新四军成立时,在主席的推荐下,袁国平出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上任后,他与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形成新四军最高领导层,他们四位亦是新四军四巨头。

他是新四军四巨头之一,35岁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是少将


在新四军工作期间,袁国平发挥自己的特长,向新四军广大官兵进行政治理论宣传,他对新四军政治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贡献。他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共同抗日,在他的努力之下,新四军政治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1941年年初,爆发了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和下辖部队共在奉命北上抗日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包围和袭击,叶挺军长前去和敌人交涉时被敌人扣押,政委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在皖南事变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对新四军9000多人展开了疯狂进攻,导致新四军伤亡惨重,经过七昼夜的激战,新四军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其他大部壮烈牺牲。

在叶挺扣押,项英和周子昆牺牲后,袁国平指挥新四军军部的一部分人展开突围。在突围过程中,他们和敌军遭遇了,袁国平身中数弹,身负重伤,随后一头从山坡上栽到沟底的草丛中,和众人失散了。众人找了老半天,才找到了他,此时的他,已经是气息奄奄,无力回天。

他是新四军四巨头之一,35岁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是少将


袁国平奄奄一息地告诉众人,让大家不要管他,赶紧自行突围要紧,但是众人怎么可能丢下自己的首长呢,于是众人轮流背着他行军。在渡河时,他们再次和敌军遭遇,密集的子弹扫过来,许多人牺牲了。袁国平也几次掉进水里,又一次次被战士们从水里救上来。

好不容易过河了,敌人也走了,众人清点了一下人数,这才发现,因为掩护袁国平渡河,他们已经牺牲了好几十人,一百多人的队伍,此时只剩下三四十人。

这个情况让袁国平感到非常自责,他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大家。傍晚时分,他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块银元,让大家帮他向组织上交最后的党费。到了夜深的时候,为了让众人能够轻装突围,趁大家不注意时,袁国平掏出配枪举枪自戕,随着一声枪响,他终结了自己35岁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袁国平的遗骸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他是新四军四巨头之一,35岁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是少将


袁国平只有一个儿子,叫袁振威。袁国平牺牲时,袁振威只有2岁,此后在组织上的关怀下,他加入了解放军海军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军人。再后来,他调入海军指挥学院,在该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军衔是专业技术少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