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想喝星巴克,最終走進了一家“星8克”;慕名去茶顏悅色,拿到手裡發現是一杯“茶顏觀色”;肯德基與麥當勞“合體”誕生了“麥肯基”?康師傅與康帥傅有著“不解之緣”,雪碧與雷碧成為段子,娃哈哈與娃恰恰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山寨界的腦洞就是這麼大,令人啼笑皆非。

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熙熙攘攘,只為爭奪利益

近些年來,山寨風愈刮愈猛,但山寨行為卻是自古有之,它源於生意人的趨利本能,也源於生意人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山寨者們看中的不是品牌,而是品類。你有可能會問為何每一個網紅都逃不過被山寨的命運?那是因為每一個網紅的背後都有一個誘人的品類市場。

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以山寨事件不斷的茶飲市場為例,對於山寨者們來說,做的是喜茶還是喪茶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品牌背後有一個勢起的茶飲品類。之所以選擇山寨進入,關鍵原因是可以“低成本、高人氣”進入市場,藉著品牌的名頭,遠比自創品牌的市場教育成本低太多。

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市場本就為山寨者留有機會

星巴克與“星8克”,茶顏悅色與“茶顏觀色”被很多消費者當成了段子聽,但真實案例中,這樣的事不在少數。

一位消費者稱不知道自己吃了一年多的鮑師傅“是個假的”,是看了鮑師傅維權的新聞才知道“此鮑師傅非彼鮑師傅”。之於品牌,比“星8克”與“茶顏觀色”更可恨的是直接“複製”的山寨者。

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這一類“高仿”店在餐飲行業比比皆是,將品牌名稱、店面風格、產品菜單等照搬過來,打造“正品”的假象,卻沒有提供與“正品”的品質與服務,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誤會,此類山寨門店對品牌的影響更大。

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而造成此類山寨門店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無從得知當地的店是否為正品門店,無從得知當地是否有該品牌店;而作為品牌方,也總是滯後察覺市場的不正常。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為山寨者們空出了大量的進入機會與發展空間。

山寨一時爽,加盟火葬場

對於市場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某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家山寨海底撈,山寨外婆家,而是一個山寨品牌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

餐飲山寨太瘋狂,原版和山寨或許能共存?

餐飲山寨一般有兩大目的,一是藉著品牌的名氣開店;二是山寨品牌做快招。正版品牌更痛恨的是第二種,這些快招公司不僅敗壞了品牌名聲,擾亂了市場秩序,更讓很多創業者一腳踩進了坑裡,成為市場的“毒瘤”。

結語:

在一定意義上說,山寨與市場、與品牌,是一種共生關係。在餐飲業,山寨是一種打不死、摧不垮的商業形式。

要想品牌與山寨“和諧”共生,龐大的商標族群,先進的產品體系與運營模式是“標配”,“高配”則是主動參與山寨者們的這場遊戲,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山寨者們進行恰到好處地利用,猝不及防的打擊,拿捏著山寨們的遊戲界限,引導著市場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