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明中期文學家。楊慎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後移疾歸。明世宗嗣位,起充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拜翰林學士,因上疏議大禮而觸怒世宗,遭廷杖,謫戍雲南永昌衛,卒於戍所。隆慶初,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諡文憲。

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楊慎

楊慎的文學批評構成他文學活動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詩論。關於詩歌創作原則,楊慎首先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他稱:“六情靜於中,萬物蕩於外,情緣物而動,物感情而遷。是發諸性情而協於律呂,非先協律呂而後發性情也。”(《李前渠詩引》)以為詩重要的是表現作者的情感,而不可因注重音律格調而忽視感情的抒發,強調先性情而後律呂,以寫情為內核。

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他還從“主情”與“主理”角度去評判唐宋詩的優劣:“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卻遠矣。”(《升庵詩話》卷八“唐詩主情”條)將唐詩看作是主情的典範,而批評宋詩中重理趣多議論的現象。由此出發,他進而指斥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韻語紀時事,謂之詩史”的論詩意見,認為“鄙哉宋人之見,不足以論詩”(同上卷十一“詩史”條)。在他看來,宋人看重以韻語紀時事的作詩方法,主要在於忽略了詩歌以抒情為主、“意在言外”的藝術特點,將陳事敘理視為根本。

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在另一方面,楊慎也主張作詩要有一定的學問積累作為基礎,贊成“無一字無來歷”的寫作態度。他說:“先輩言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歷,予謂自古名家皆然,不獨杜韓兩公耳。”(同上卷十一)“詩文用字須有來歷”條)並稱:“若以無出處之語皆可為詩,則凡道聽塗說,街談巷語,酗徒之罵坐,裡媼之詈雞,皆詩也,亦何必讀書哉?”(同上卷五“宋人論詩”條)又表示“蓋詩之為教,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必以無出處之言為詩,是杜子美所謂偽體也”(同上)。如果從反對杜撰不實創作方法的角度看,楊氏這番論點應有它合理的一面,但反過來說,過分注重學識講究字字有出處,並且以此作為區別詩歌真偽體的標準,多少失之偏狹,容易使詩歌成為逞才弄學的工具。

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楊慎的詩歌創作也受人注目,清人沈德潛稱其“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隨題賦形,一空依傍,於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明詩別裁集》)。他現存作品二千多首,內容比較豐富。其中不少詩作著重表現個人生活遭遇和精神面貌,如《宿金沙江》:“江聲徹夜攪離愁,月色中天照幽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賦得千山紅樹圖送楊茂之》:“白首遐荒老未還,流波落木慘離顏。”詩為作者謫戍雲南後所作悽楚的情調中包含遭受流放之苦的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悲憤,凝集著他親身的生活體驗,感情尤為真摯。

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楊慎也擅長寫景詠物,佳作不少,如《柳》以詠柳為主線,兼寓“遊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的人生別離的深慨,詠物與寫情合為一體,自成風調。《出郊》、《龍關歌》、《涪江泛舟》等,在刻畫自然景緻和地方風情方面清新精巧,別有情趣。

楊慎的詩歌創作,主張作詩應本於性情,其詩多表現個人生活遭遇

楊慎的詩多取法六朝、晚唐,風格蘊藉婉妙,秀美穠麗,立意造境多有新意,為後人讚賞,但也有一些作品擬古傾向較為明顯,流於刻板造作。楊慎生平著述頗豐,各種著作近三百種,主要有《升庵集》八十一卷、《升庵外集》一百卷、《升庵遺集》二十六卷、《二十一史彈詞》十二卷、《升庵長短句》三卷、《陶情樂府》四卷。

作者介紹:我是“小仙女哈哈哈”,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