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意象作為中國詩歌創作歷來的傳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澱了自己大量的內涵,

而這些內涵是可以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的。只要我們抓住了古典詩歌意象的具體內涵,並學會合理地把它們運用到現代詩的創作之中,這種古為今用是可行的。

一、意象內涵的持久性

一旦一種詩歌意象被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因而被賦予了獨特的內涵,那麼此意象的此種內涵就獲得了公眾的承認,從而具有了穩定而持久的內涵。在後世的詩歌創作中如果直接被運用,那也是有據可考,因此是合理的。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春天萬物新

如四時意象中的“春”與“秋”兩個意象,因為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春秋兩個季節的個體感受是大同小異的。

春以它廣泛包容、涵化性以及撫養、孕育生命,給有機體帶來了和諧氣氛,它的感生特性引來無數生命形式對於它的注意,人們便以高級的感知能力將誘發生命的“春”貫注到了詩歌之中,從而鑄成具有崇拜意味的藝術晶體。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秋意濃

秋天的萬物零落給人一種蕭瑟之感,在秋意象的構設之中,宋玉可以說是悲秋文學的開創者,他在《九辯》中慨嘆:“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蒼涼悲愴的內心情感熔鑄於蕭瑟荒涼的自然秋景之中,秋自然就揹負上了悲涼的沉重情感。

《春秋繁露》曰:“春之猶言偆也,偆者,喜樂之貌也。秋之言湫也,湫者,憂悲之狀也。”春與秋的內涵就是在此被理論化的,從此春與秋的內涵在詩歌創作中就被默認為喜與悲的代表,後代詩歌一直沿用,因此在現代詩歌中運用也能達到不言自明的效果。

二、意象內涵的靈活性

古代詩歌意象的沿用,首先建立在對於前朝意象內涵的繼承,再加上今代人賦予的新內涵,從而達到一種沿用且時常更新的效果。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月亮配霞光

例如“月”這個詩歌意象,在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傳達出來的是思婦的閨怨之情;緊接著曹植的《七哀詩》中“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一脈相承地寫了相思之情。這一意象延續到唐代之後,既有表相思的傳承之作,也有增添了新內涵的詩作。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仍然在借用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而李商隱《無題》中“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夜光寒。”以月亮來襯托自己的孤獨苦悶之感;漲潮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傳遞出一種超越了生命的永恆之感。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春花爛漫

這些都是在原來相思的基礎增添了新意義的例子。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之所以歷代延續,正是因為意象的內涵時時創新,符合詩歌創作的靈活多變性。

三、現代詩派運用古典詩歌意象的可實現性

五四運動之後現代中國掀起了詩界革命,不同年代的代表主張不同,他們大多數都受到了英美印象派詩的影響,強調詩歌創作意象的的主體和主題意義。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假裝是丁香

但三十年代前期有一部分人主張在反思中迴歸中國傳統古典詩歌意象,代表詩人是戴望舒,他的詩歌《雨巷》中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其中“雨”和“丁香”的意象都是有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傳承而來的,營造出一種愁腸百結的慘淡意象氛圍,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憂鬱和感傷。

戴望舒將古典詩歌意象運用到了現代詩的創作之中,創造了一種別開生面的獨特審美力,也為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古為今用提供了典型的範例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至今未衰,古為今用有何合理性?

永恆的萬物,永恆的意象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凝結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共同的情感,我們應當讓它們在現代詩中大放異彩,從而為現代詩增添一種別緻的古典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