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茶湯的濃淡、厚薄?如何感知區分?

先來看兩個詞:“淡而不薄”、“濃而欠厚”。

在日常的品飲中,這是時而能聽到的對茶湯的評價。

會不會覺得有點矛盾?

味濃澀重,發熱打嗝,就是茶氣足,有些老茶客們往往以“茶氣”的強弱,作為判斷一款好茶與老茶的重要指標。

此觀點是否偏頗?

那麼,當我們在品飲一款茶的時候,又如何去辨別滋味的濃淡、厚薄與茶氣呢?

何為茶湯的濃淡、厚薄?如何感知區分?

茶葉滋味的主要成分構成

多酚類物質:或稱為茶多酚,俗稱茶單寧,茶鞣質,是茶葉特有成分,帶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咖啡鹼:是茶葉生物鹼的主要成分,帶有苦味;

氨基酸:茶葉中的鮮味主要來源於氨基酸,特別是茶氨酸、穀氨酸等;味覺特點是鮮、爽、甜、腥、酸;

可溶性糖:茶葉中的單糖和雙糖易溶於水,具有甜味;

果膠:茶湯的稠滑感來主要來源於果膠;

茶樹品種、生長環境、製作工藝這三個因素,決定了以上物質的多少及比例的不同,因此,才有了六大茶類不同的風格和滋味。

比如,綠茶類如西湖龍井,酚氨比(多酚類物質和氨基酸的比值)低,茶湯就鮮;雲南的古樹茶水溶果膠含量多,茶湯就稠;紅茶或經過渥堆發酵的黑茶,茶多酚大大減少,茶湯澀感就低。

何為茶湯的濃淡、厚薄?如何感知區分?

茶湯的濃淡和厚薄是兩個概念

我們來看這樣一句描述“哪怕是到了尾水,感覺淡了,也是淡而不薄,飲之有味”。

這裡用到了文章開頭我們提過的一個詞——淡而不薄。矛盾不?並不。

茶的滋味識別可以分兩個維度:濃和淡、單薄和厚實。

濃和淡是由泡茶時的投茶量及出湯時間決定的,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構成了茶湯的苦澀感,外在表現即是口腔感受到的所謂濃淡度。茶葉放多了或者浸泡時間久了,苦和澀重一些,味道就濃一些,反之亦然。

茶友們可以試著用重泡法或者審評方法悶泡一杯傳統工藝六堡茶,其結果就是茶湯苦澀難嚥,但這只是味道上的濃,不代表厚。

何為茶湯的濃淡、厚薄?如何感知區分?

茶湯的“厚”該怎麼理解呢?

厚,主要指的是茶湯的飽滿度。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果膠,是決定茶湯飽滿度的主要物質,氨基酸多,茶湯滋味就豐富;可溶性糖多,茶湯口感就會甜潤;果膠多,茶湯口感就稠滑。

滋味厚實的茶,無論泡濃或泡淡,都可以讓你從茶湯中感受到湯水裡有“味”,有“內容”;而滋味單薄的茶,即使滋味濃苦,喝起來濃,但若茶湯含在嘴裡仔細感受,會發現其實有些“寡”的感覺,有的甚至會口腔發緊,如同一層膜粘著你的口腔。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比喻,說滋味厚實的茶,就像家裡自己熬的老湯,滋味豐富,口感飽滿。而滋味單薄的茶,就像街邊快餐店的涮鍋水湯,就算味精雞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濃而已。

何為茶湯的濃淡、厚薄?如何感知區分?

茶氣和茶湯濃淡、厚薄有關係

首先要明確,“茶氣”這個詞,是在任何一本茶學專業書籍上面都找不到的,它更多的是一種感覺的描述,對於它的定義,茶友們的理解也是相當寬泛。

有把人的身體會打嗝、出汗、排氣等定義為茶氣的;

有把腦勺發熱,心跳加速,手腳發軟定義為茶氣的;

有把滋味濃,苦澀重定義為茶氣的;

有把喝茶時身心俱暢、舒服愉悅的感覺定義為茶氣的;

百人百見,不盡相同。

第一種,這樣的體感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感覺差別很大。

第二種,毫無疑問是醉茶反應,咖啡鹼攝入太多,導致低血糖了,可以補充點糖果或點心。

第四種,這是比第一種更加個性化的感覺了,涉及因素可能包括茶品、身體狀況、個人修為等等,最為玄妙。

我們主要討論下第三種,因為這個定義和所說茶葉的濃淡、厚薄相關。

在這個定義下,茶氣足,一般說的是既濃也厚的茶,就是茶多酚、咖啡鹼多;可溶性糖、果膠、氨基酸也不少,各種物質配比合適,口感濃強,滋味豐富,湯感飽滿的茶葉。

高酚、高鹼、高溫是具有茶氣的茶的特徵。

通常,我們生活中所說的氣味是用鼻子可以聞到的味道和用舌頭可以嚐到的滋味,在喝茶的體驗中,這是比較容易感知的部分,多數人對茶氣的理解更多也還是圍繞著滋味的濃強以及這些物質對身體的作用來談。

某種程度上,茶氣足,可以理解為茶的刺激性大。茶氣是人對茶的個體性生理反應機制表現,因人而異。

可能是正向的,如,通暢、舒服感。也可能是反向的,如拉肚子、醉茶等身體反應。

所以一味只以"氣足"為茶好的評價標準不免過於片面。

何為茶湯的濃淡、厚薄?如何感知區分?

結語

茶湯的濃淡,是很容易辨識出來的,但茶湯的厚薄,則需要靠經驗的積累,長期品飲形成的感官記憶和舌頭的敏感度。

茶的薄厚一點都不玄乎,它是可以比較出來的,把茶湯的“濃淡”、“薄厚”這兩方面喝明白了,才算是真正的懂的品飲。

而茶氣,作為一種喝茶的個人主觀體驗,由於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敏感度不同,所表現出的狀況也大不相同。

有時想,我們追求的所謂茶氣其實可能是茶帶來的那種“勁道”感受,有研究表明,老茶的陳化是一個大分子到小分子的漸變過程。由於小分子更易溶於水的結果,陳化後的老茶茶湯會越來越通透,茶湯的內含物也越來越容易被身體吸收、感知,併產生茶氣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