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下稱熱科院品資所)有2500畝科研試驗基地、2萬平方米設施大棚,為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熱帶畜牧、熱帶牧草、木薯、南藥、熱帶花卉和熱帶水稻八大領域具體科研項目提供試驗場所,200多位科研人員在這裡耕耘,他們是碩士、博士,有的擁有高級職稱,更有科研成果等身的國家級、省部級優秀專家。在這裡,每年都有百餘名儋州農家女與大咖們一起勞作,她們邊幹邊學,不停解鎖新技能。她們承擔著最基礎的田間勞動,收入穩定,生活漸漸寬裕起來。

今年春節過後,熱科院品資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已漲到300多個,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養家順帶學技術,勤勞的儋州農家女珍惜工作機會,總是手腳麻利,認真細緻地工作著。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正在蘭花棚中打藥的女工。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農家女手中 蝴蝶蘭在盛開

4月25日,儋州大雨,熱科院品資所花卉種質資源圃科研基地內,工人們從大田移至大棚工作。蘭花課題組大棚正在整棚打藥,門被反鎖,一位女工全副武裝揮舞著噴槍逐行打藥,面對試圖靠近的眾人,她嚴厲地揮手製止。

旁邊大棚內,羊妹玉正在為蝴蝶蘭幼苗裝杯,抓一小把水苔,剛好裹住蝴蝶蘭嫩根,塞入塑料杯中,再雙手配合飛快地轉動小杯,水苔被壓瓷實,10秒,裝杯完成,杯架上幾十個水杯內,水苔高度劃線般齊整。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羊妹玉與迷你小蝴蝶蘭。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羊妹玉三十歲出頭,身材清瘦,家離基地不遠,來這裡工作兩年,經歷了蝴蝶蘭兩個完整花期,養護這種嬌貴的花,她已稱得上老道。

大棚裡有1000多個蘭花品種,放眼望去,至少有上萬個花盆,綠油油的全是蘭科花卉的幼苗,只零星開著幾枝小朵的蝴蝶蘭。“這是迷你小蝴蝶蘭,前不久剛把大花朵剪掉,現在移栽至水苔與小樹皮中,做對比種植。”她雙手沒停,一邊裝杯一邊說。

“為什麼要剪掉盛開的蝴蝶蘭?它們那麼美麗。”

面對提問,羊妹玉的語速與手速一樣麻利,快得像1.5倍速播放,“要保證葉片生長,不能讓花再吸收營養,今年剪得快,明天抽花才會快。”

“養蝴蝶蘭的秘訣是嚴格控水,”說著,羊妹玉端起一個花盆,用手指試了試根部溼度,展示給大家看,“像這樣的,過半個月再澆水就行。”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羊妹玉正在用水苔栽種蝴蝶蘭幼苗。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副研究員廖易在熱科院品資所南藥、花卉基地工作,是蘭花課題組的成員,主要工作是收集、改良、選育蘭花品種,負責安排工人每天的工作。在他手把手指導下,女工們很快學會蘭花育苗、裝杯、移杯、修剪,配藥與打藥也學得有鼻子有眼的了。

“每個月工作26天,每週日休息,工資2000元左右,還有五險一金。我每天上班都很開心,老師們都是碩士、博士,跟著他們能學到很多知識。對著鮮花幹活心情愉快,姐妹們相處融洽。我現在只掌握了一點點知識,還要不斷學習。”土生土長的儋州女羊妹玉普通話挺標準,聲音清脆動聽,說完自己的工作感受,她咯咯咯笑了起來。

難伺候的“多肉” 隨意擺弄長勢旺

熱科院品資所新品種測試中心提供的工作機會更多,助理研究員徐麗道出了其中緣由:中心測試對象不限作物,想報評新品種的,都可以送來測試,也就是說中心接觸到的作物很雜,經常需要在不同作物間穿插工作,大家的具體工作內容也經常變化,作物越雜,需要的工作崗位也就越多。大部分崗位的基礎性工作都是一樣的,打藥、施肥、農藥配比等等,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人們被編入各工作小組,每組都有技術特別好的老工人帶隊,這樣有利於小組整體技術提升,幾年內就能提升一大截。

4月25日下午,測試中心大棚內,徐麗帶著6位女工為“多肉”移盆。這裡是“多肉”的世界,集中了“多肉界”120個品種,足足有1000多盆,它們一簇一簇擁擠著,肥嘟嘟地賣萌,難怪成為國民級受寵綠植。

女工們正圍在操作檯旁,把“多肉”從小盆移至大盆,她們手持剪刀,乾脆利落地修剪根系,下手挺狠。網友哭訴最難養的綠植,在她們手中肥得流油,生機勃勃。

“多肉”每長一年,就得換一次盆,每年換盆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多人配合完成。這些“多肉”持續接受測試,形成數據後,才能為日後新品種測試做技術支撐。“我們乾的活都是為了科研,”女工符小妹快人快語,她與姐妹們都來自12公里外的文書村,在測試中心打工三年多。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正在為“多肉”移盆的女工們。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來自儋州文書村的女工們,大方地面對鏡頭。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工作多的時候,一個月工資能拿到3000元,有時候2000多元。”

“這樣的工資,我們農村人非常滿意。”

“我很知足的,家裡生活與孩子讀書的費用都有了。”

“騎電動車上班,需要20多分鐘就能到,不算遠,不算遠。”

“孩子帶大了,我們才能出來打工,以前沒有打過工。”

說到打工與收入,女工們七嘴八舌說著心裡話,列舉在家門口打工的種種好處。“不耽誤接送孩子上學,能照顧家中公婆,為全家人做飯,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去,家人需要我們。”

熱科院品資所提供的工作機會,成了儋州農家女嚮往的好工作,反過來,農家女踏實肯幹、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也成為所裡最願意合作的對象———女工佔全部打工者九成以上。

徐麗分析過這一現象,“基地重體力活不多,對男性打工者需求低,兩三個就足夠應付。配合科研,更需要耐心細緻的女人。”徐麗與儋州西慶村的農家女合作多年,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女人們守時,細緻,動作麻利,幹活效率高。西慶村的每一個自然村,幾乎都有來基地打工的女人,雙方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合作關係,與每個人籤正式勞動合同。

水稻試驗田裡打工 體力活、技術活都能照做

其實,與穩定的常年用工不同,熱科院品資所還有很多臨時性工作崗位,多招用周邊貧困村民。

水稻課題組負責人謝振宇副研究員有自己的用工辦法:既節約經費,又能滿足生產需求。水稻種植季節性特別強,稻田裡的用工多以零工為主,用工規律跟著農時走。

該用工時,一天也不能耽誤。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女工們正在拔除水稻中的雜草。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今年正月初八,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暴發期,謝振宇招呼西慶村黃小女前來開工。黃小女四十多歲,常年在水稻基地打工,每個崗位的工作都能上手。當天,她帶了村裡5個人前來開工,為今年的水稻種植開始育苗。

“正月初八,當時疫情緊張程度讓很多人不出門,不是熟人介紹,沒人敢出來工作,我真擔心誤了大事。”後面的生產,謝振宇用工排班順風順水,育出苗後,20多個工人前來插秧,前後幹了一個月。

水稻基地每年用工量很規律,2月-3月春種,6月-8月收割,兩個用工高峰,每次用工20多人。

插秧、打藥每個工人每天掙120元,其他工作每天掙100元。

不需要用工時,基地只留個把工人。

符秀芬是常年留在基地打工的農家女,家住不遠處的江圍村。她有兩個孩子,大的讀初中,小的讀小學二年級,夫妻倆種了100多棵橡膠樹,這兩年膠價低,全家人的生活要靠夫妻打零工才過得去。“有工打,收入就高些,沒活幹就沒錢賺,沒個準。”符秀芬比丈夫的收入穩定,來水稻基地幹活兩年了,她能做到隨叫隨到,慢慢地,成為水稻課題組“資深”合作對象。

符秀芬肯吃苦,拔草、授粉、壟田、澆水,老師們安排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她與黃小女甚至可以按科研人員寫好的書面說明,在一望無際的水稻田完成不少技術含量高的工作。

“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我們家去年就脫貧了,政府還給蓋了新房子,現在日子寬鬆多了。”符秀芬在水稻大棚裡400個水箱間穿梭,靈巧地拔除著水箱裡的雜草,裡面種的全是水稻,她邊幹邊講解,“每個箱子裡的鹽度不一樣,三個一組,在做水稻耐鹽試驗。”

熱衷家門口打工 儋州農家女掙錢順帶學技術

在水稻大棚中,黃小女(右)、符秀芬(左)與謝振宇合影。他們身後的水箱中,種植著400箱用於對比試驗的水稻。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下午五點半,雜草清理完畢。“我得趕回去放牛!”符秀芬抓了件外套,頂著大雨就要回家,黃小女把自己的雨衣借給她,嘻嘻哈哈地開著玩笑:“看看我們這些儋州女人,一個個地多能幹。”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儋州4月26日訊(首席記者 康景林)

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