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餘杭區,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老大哥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

餘杭區近幾年的存在感非常強。

未來科技崛起,良渚勾莊振興,閒林、老餘杭、高鐵新城也蓄勢待發。板塊內紅盤不斷,2019年共誕生16次“萬人搖”,餘杭區獨佔10次,華夏四季、梧桐郡、天都城、和光塵樾陸續登場,牽動著多少杭州購房用戶的心。

老一代的紅盤售罄了,幸福裡、天空之城、富力中心等新盤又接過了紅盤的“接力棒”,熱度依舊。

這裡的發展吸引著巨大的關注,而就在它的東面,曾經餘杭區當仁不讓的龍頭

臨平

卻顯得無比落寞。作為餘杭區委、區政府所在地,餘杭的政治、文化中心,近幾年來不溫不火,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看一下最近的二手房價,同為餘杭區內崇賢都已隱隱有超過的臨平的趨勢,就更不必提未來科技城、良渚勾莊等熱門板塊了。

同在餘杭區,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老大哥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

作為杭州市軌道交通最早覆蓋的地方,臨平也曾受到無數購房者的熱捧。但臨平並未維持住這份熱情,就是在餘杭區內部,也被未來科技城、良渚勾莊穩穩越過,從老大變成了老三老四。

究其原因,是因為什麼臨平會走到今天這步呢,小編將從資源(人才、產業)、區位(地段)、交通三個方面為大家梳理一下。

我們已建有“杭州紅盤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掃碼進群,與眾多購房者一起交流討論哦~

人才-產業資源

隨著近幾年的各個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爆發,相信大家對人才資源是什麼概念已有所瞭解。無論是城市還是區域,吸引人才的根本並不是全靠所謂的優惠、補貼政策,而是產業。但這兩者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成就的。產業可以依靠人才更上一層樓,而人才也可以創造產業。以此邏輯,回過頭我們看下臨平。

作為曾經的老大哥,臨平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山被的工業區,這一度是臨平的經濟支柱。但近些年來,杭州第二產業逐漸無力。工廠外移,成本增加使得產業疲軟。在加上城西互聯網產業的崛起又導致了產業相關人才逐步流失。

沒有互聯網基因,曾經的工業也不溫不火臨平也由此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從每天早晨臨平地鐵站的人潮滾滾及世紀大道高架上的滾滾車流即可見一斑。

區位-地段

臨平位於杭州東北面,東至海寧,北通杭州,是出入杭州的東門,也是杭州接軌上海“長三角”的門戶。就位置而言,臨平不差。處於上海和杭州市區的中間,可以享受兩個城市的經濟紅利。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臨平東面緊鄰海寧,行政壁壘天然存在,想要協同發展的可能性極低,紅利也被阻擋在此。北面可發展空間很大,但一來離杭州市區較遠,二來無產業支撐,想要發展困難重重。那麼西面呢?西面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有一個自然因素存在:半山橫亙在中,發展空間實在有限。

同在餘杭區,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老大哥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

那就只剩南面了,臨平也的確是如此操作的,向南發展,新城日漸成熟。還有藝尚小鎮的加持。城市界面初步形成,但藝尚小鎮畢竟也是小眾產業,獨木難支。

交通

前文提到過,作為杭州市軌道交通最早覆蓋的地方,可見臨平的受重視程度。但1號線運營至今8年。曾經缺乏地鐵配套的地方都已地鐵成網,四通八達。而臨平卻還只能依靠1號線

3號線延伸段遙遙無期,9號線也要明年開通試運營。

過去讓臨平引以為榮的地鐵優勢,如今已蕩然無存。地面交通中,因為地理原因,臨平與杭州市區之間天然隔閡,直到近兩年“三路一環”的成型,臨平與主城區的交通隔閡才逐漸破除。

作為曾經的杭州三大副城中心,到如今的價值窪地,這一切的過程臨平都是看在眼裡的。

同在餘杭區,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老大哥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

臨平城區初具規模,馬路寬敞整潔,梧桐樹迎風而立,銀泰百貨時代廣場就在左右,引進大學,落成藝尚小鎮,如此努力,卻依然困頓。房地產僅靠綠城玉園和康城一品等早年項目強撐門面,一流公司更是一個沒有。

臨平的未來在哪裡?

答案是:中國工業互聯網小鎮和阿里巴巴數據處理中心

同在餘杭區,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老大哥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

阿里巴巴數據處理中是讓臨平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抓手。工業互聯網鎮就是臨平作為改變現狀的努力,吸引5G技術、信息軟件、工業APP、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的服務商進駐,打造面向長三角地區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集聚區

同在餘杭區,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老大哥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發展,臨平與互聯網深度結合,找尋到了第二條“腿”平衡發展。

產業匱乏的帽子一舉摘掉。未來的時間裡,只待臨平交出一份答卷。

關於臨平其實還有很多內容,但受篇幅限制無法在一文中呈現。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留言討論,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再聊一期有關在臨平置業的。歡迎大家踴躍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