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書院”事件:也許該受教育的家長,而不是孩子

最近“豫章書院”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家長把孩子送進“書院”,本以為可以接受老師的感化教育,卻不知孩子們在裡面倍受折磨,被體罰、關小黑屋。結果不僅沒有改善了親子關係,反而使孩子對父母的再無信任。

豫章書院的開辦人和教官是無良、沒人性,他們也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真正讓孩子們寒心的確是送他們進去的父母。

這些孩子可能是父母口中不聽話的孩子,但他們也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或觸犯法律的事情。父母僅僅因為他們“難於”管教就將他們送進“書院”。可讓我們好好想想,與孩子最親密的人不是父母嗎?最瞭解孩子的人不是父母嗎?如果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難於管教,那麼,讓一個陌生人來“管教”真的會有效嗎?也許出問題的並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

“豫章書院”事件:也許該受教育的家長,而不是孩子

身教永遠大於言傳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深深覺得,其實孩子犯的錯大都是父母造成的。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影子。

舉個例子,我平時會經常和孩子說謝謝,雖然他還很小,但在他幫我遞東西或自己扔小垃圾時我都會和他說謝謝。突然有一天,在我剝了橘子遞給他時,一歲半的他居然也和我說了聲“謝謝”。頓時,我深深感覺到,身教大於言傳,有的時候無論在嘴巴上怎麼教育孩子,還不如家長實實在在做到來得有效。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刊登的一篇新聞《雙胞胎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接力幫媽媽在工地打工......》被刷屏,這對雙胞胎兄弟中哥哥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專攻半導體方向,五年直博;弟弟則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攻讀量子信息與計算機專業,五年碩博連讀。他們的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但與很多家庭不同的是,他們的父親雖然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但他每天都會讀書,少則五分鐘,多則半小時,這個習慣基本上雷打不動,並且還會陪著兒子們一起讀。

現在總說寒門難出貴子,說目前階層固化,但仔細想想,也許被固化的不是階層,而是我們的思想。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僅僅要求孩子要好好讀書,好好聽話,而我們自己卻每天都不好好工作,只想著偷懶,下班後回到家只是刷手機看電視打麻將,卻不想著怎麼提高自己,那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要努力學習,好好聽話呢?

換位思考才是和孩子溝通的良方

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獨立思想的人,很多家長都忘了,孩子也會長大也會有自己的思想。試想,如果別人將思想強加到我們身上,我們是不是也會反抗。那麼孩子呢,在已經有了自己思想的孩子身上,我們卻逼著他們接受我們的思想,如果孩子不聽,家長就冠以不聽話、叛逆的名號。

也許我們該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也許孩子並不是想要和你作對,他只是為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只有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們才能發現他們做事的動機,才能和孩子溝通,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走出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