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出生於北方工業城市的人,對電影《鋼的琴》中的場景想必都不陌生。高聳入雲的煙囪,聯排成片的廠房,騎自行車上班的工人,文化宮放不完的電影。尤其是在東北地區,各類的大型的國有企業自己就能夠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的生態。一個大型的工廠,自己有自己的居民區,配套的醫院、學校、文化宮俱樂部、商店百貨,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享受著集體帶來的安定和滿足感。

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工人,他們各自都有一門拿手的技術,專營一個技能的崗位,除此之外,並不需要其它的生存技能,因為憑藉這個手藝,可以享受到“廠子”分配給他的所有保障。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鋼筋鐵骨銅牆鐵壁的工廠和產業沒有能夠抵抗住社會經濟大潮的衝擊,生活在這個地方的工人下崗失業,自謀生路。丟失了曾經的保障,失去了集體的庇佑,很多人生活變得窘迫。

然而日子還要繼續,生活還得進行,工廠工作曾經給自己帶來榮譽的生存技能在社會上無用武之地,而業餘愛好和文藝生活卻能夠給生活提供某種補充,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小人物無奈的在荒頹、僵化、破敗的環境中,以生活的理想為支撐,以文藝之火不滅的心態去生活,在這片被遺忘的土地上,上演著一場文藝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一幕對現實世界發展無力感的輓歌。整個故事圍繞著下崗離異主人公想要給女兒一架鋼琴為線索展開了。

這部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雖然屬於小成本電影,但是小成本並沒有影響導演和攝影師在追求影像表達高水平藝術效果的野心。獨特的劇本故事,配合傾頹衰敗的工業場景,一個是沉寂與了無生氣,一個文化藝術的熱切期盼,兩者形成高度的矛盾反差。在劇中男女主人公是典型的業餘文化工作者,熱愛藝術和音樂,在黑暗破敗的巨型工業場景中展示了一抹亮色,這些帶有明顯時代烙印的形象元素在今天看來帶有濃厚的超現實感。

從服裝的配色,到影片攝影拍攝的畫面調度安排,攝影畫面的結構和用光,這些設計和構思都是指向了一個主題,就是在一片文化荒漠中,這些堅守生活理想的人,以做一臺鋼琴為切口,用文藝的方式來喚醒人性,展現溫情,對抗沉淪和失敗,成就“作為做大事的人們,成就一件大事”的理想,上演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整部電影的畫面戲劇化、結構感明顯,每一個鏡頭的截圖畫面都是一幅幅耐人尋味的攝影作品。我們通過這部電影,可以說幾乎囊括了所有經典的攝影構圖技巧。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和發現,詳細總結一下電影中可以被每一個攝影愛好者學習的攝影構圖和用光色彩的技巧。

那些經典的對稱構圖

對稱構圖在我們日常攝影拍攝中是經常使用的到的。也是我們中國人最常見和最常用的一種構圖結構。在建築和城市規劃中,我們就經常能夠見到對稱結構。那麼,在這部電影中,由於拍攝的時代和場景是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為背景的,是在老工業基地的環境下,龐大的規模,工業場景這些都是最容易利用對稱的構圖方法來拍攝的。

對稱帶來的均衡的視角,在表現建築的特徵,在畫面情節敘事中平衡視覺節奏,有著很大的優勢。在下圖文化宮這個場景中,攝影師將畫面的居中對稱位置發揮到極致,將人物的位置和數量也平均分配到畫面中。在這個場景中,體現出了一種我們孰知的韋斯安德森的畫面的既視感。那種平衡,均勢的視覺結構,在表現復古和往事等曾經輝煌的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當人物出現在畫面中的時候,對稱構圖的使用,就成為畫面主體內容分割的視覺營造方式。在畫面中,人物分別出現在兩側,勢均力敵,分別代表著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看起來平均分佈的位置裡面也有蹊蹺和差異。在影片中描述主人公的妻子的一句話是“她終於過上了理想中的不勞而獲的生活”,在畫面視覺上,女人頭上的房頂就是完整無損的,是有遮風擋雨和抗擊打能力的。而男主人公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教育理念,對孩子撫養權爭奪中,畫面視覺給出了答案,男人頭頂的屋頂是一個空架子,沒有一片瓦片,所有的理想最終成為空中樓閣,成了理念上的抗爭。

對稱的構圖結構在畫面上形成了對比與對立,其它的攝影畫面的構圖涉及到的對稱結構大部分也是在處理人物之間的理念的底層矛盾。在電影中的堆成畫面中,左右中間的部分經常是用一個物體隔開的,或者是用大的體量和色彩光線的明暗塊面隔開的,這是畫面構圖的一個特點。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強調語氣的居中構圖

居中構圖是一種明顯強調畫面視覺主體的構圖方法。將攝影畫面的主體放在畫面的視覺中心,是很多攝影初學者的本能,因為攝影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構圖技巧並不熟練,很多時候眼睛看見的主要想表達的主要內容直接放在畫面中以示重視,但是隨著對構圖理解的深入,會知道其實將主體放置在畫面不同位置可以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美感。

但是居中構圖在攝影師的眼中重新佔據畫面中央位置的時候,更多的是想要凸顯一種態度和強調畫面主體,畫面中心的男主人公在彈奏鋼琴,周圍一片漆黑,彷彿在全世界的中心,不僅如此,在光線塑造上,一束追光的使用配合著雪花飄落,營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唯美浪漫氣氛,這個與整個電影環境一反常態的表現勾勒出了一副亦真亦幻的理想場景。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居中構圖還能夠配合很多其它的視覺結構使用,在下面的這個畫面中,人物在畫面的中央位置,但是三個人是在汽車車窗裡面,這就形成了空間中的空間,看過電影的同學會知道,三個人是在喝酒之後要去幹一票大事情,伴隨著音樂扭動起來,在結合車窗內的情況,好像一個電視機的屏幕一樣,視覺的空間一層套一層,不但觀看的趣味性增強,這樣的居中構圖也強調了整個情節的荒誕性。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讓視覺在邊界內活動的框架構圖

框架構圖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攝影構圖時,直接利用環境中的各種既有的元素,比如牆壁,房屋,架子等等視覺元素,自然形成的框架內,安排畫面的主體,進行構圖。這樣的構圖方式容易給人帶來一種穩定感。因為構圖中的元素往往就是場景本身,在觀看的時候,代入感很強,彷彿自己就是站在攝影師的位置進行觀看。

另外就是框線本身就是一種範圍的框定。我們的視覺很容易就被畫面中的框線結構給引導過去,我們的視覺理解範圍和視覺活動就在這個範圍內進行。這是攝影師的有意為之。所以框線構圖也是在視覺層面引導視線的一種方法。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穩固的三角形構圖

三角形構圖在攝影畫面中體現為一種穩定的結構,一種直接的構圖方式。它可以是畫面中的物體形成的結構,也可以是有畫面中的人物組成的三角形結構。和所有構圖方式一樣,都是一種開放結構構造。

在《鋼的琴》中,三角構圖是非常適合的,因為重工業的環境背景中,就充滿的堅硬的廠房,工具和鋼鐵,這些堅固的元素適合用三角形的視覺結構來表現。主人公堅定的信念本身用三角形來表現同樣是合適的。三角形代表著主人公對與打造鋼琴的理想,培養女兒成為鋼琴藝術家的理想,在次基礎上成就自己已經看不見希望的人生理想。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雖然三角形體現著穩固的結構,但是現實中,我們經常聽過三角關係這樣的一種說法。三角關係作為人物情感關係的一種,在電影中,攝影師也利用視覺上的三角形構圖,將人物的情感的三角關係體現出來。下方畫面中的三個人物的頭部分別處於畫面中的三個位置,連結起來就是三角形,然而在電影的情節中,畫面中間的人物在左右男女主人公之間有著一個插入的情節,形成了三角關係。在畫面上的這個安排,提前預示著後面的情節,這個可以說是攝影師畫面構圖的一次精心安排。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馬克呂布的經典構圖方法

攝影家馬克呂布在中國拍攝過一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家店內向外面的街上進行拍攝。透過窗戶,看見街上的人物和場景。有趣的是,門上的窗戶是大小不一分佈的,中間是隔開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隔開的獨立與整個畫面的小畫面。

在一個個小畫面中,分別上演著不同的內容,彷彿一個畫面的含義成倍的增長了,這幅攝影作品也就成為了馬克呂布的代表作之一。

在《鋼的琴》中,導演攝影師也利用了馬克呂布的這種攝影構圖方法拍攝。在不同拍攝場景中,利用大篷車的車窗玻璃和廠房的窗口,複雜多變的窗口成為了一個個視覺畫面,在窗口中,行人,肥肉,每一個單獨的小窗口彷彿都有一個小故事,在窗戶的裡面,有我們觀眾的關注。

就像借鑑馬克呂布的構圖方法一樣,觀看經典作品的意義,一方面是體驗攝影大師在拍攝時候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可以直接借鑑具體的構圖方法和拍攝技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過分析優秀的電影同樣可以總結和學習攝影拍攝一樣。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利用線條與透視

線條的構圖是攝影構圖的基本方法。比如,在戶外拍攝的時候,道路本身就是就可以抽象為線條。線條構圖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線條的透視結構,透視結構中的線條是可以引導視覺的,實現被畫面中的線條引導到導演設置好的畫面主體上。這就形成了這種構圖方法核心意義。

在影片中,攝影師綜合利用了道路、鐵路和工業生產常見的管道等等線條元素構圖,這些線條構成的透視消失點,就是畫面的視覺中心,在視覺中心上,安排了畫面主體,形成了視覺表現的核心。

同時,如果不是形成透視的視覺關係,那麼線條的構成還可以是對角線的或者水平線的等其他形式。比對下方人物排列開的線條形成了整個畫面的對角線構圖,斜線將畫面一分為二,人物在對角線上連結,形成視覺中心的斜線,這樣的結構也同樣是線條的構圖。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舞臺化的戲劇效果

影片中經常出現的類似於舞臺佈景是的構圖方法成為整部影片的一個亮點,比如利用舞臺表演才會使用的追光來照射人物。不同的色溫形成了色彩上的對比,黑暗的背景成就了光線的塑造。在男主人公與妻子的畫面中,場景選擇了一個牆壁上繪製了牆畫的背景,男主人公的服裝是在工作中穿著的西裝,但是款式老舊,看起來有些搞笑,但是與背景似乎很配套,有著濃重的年代感。身著白衣的前期似乎打扮時髦入流,與這個歌環境產生巨大反差。整個環境就好像在一個精心佈置的話劇舞臺上的表演。

攝影上製造的這種矛盾反差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投射。為了自己生活拋棄家庭的現實女人跟隨現實生活追求現實享受,是一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而堅守自己生活想法和生活習慣的下崗工人在迷茫中對未來有想象,對藝術有熱愛,礙於現實條件,顯得捉襟見肘,卻更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舞臺上,上演的其實是理念的衝突,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碰撞。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那些令人難忘的色彩

色彩基調是攝影作品和影視作品都應該具有的基本元素。色彩心理分析是解讀畫面色彩的重要方法。鋼的琴》雖然講述的是老工業背景的故事,但是整部影片的色彩並沒有因為老工業的沉淪而變得沉重和單調。老工業背景並沒有總是我們印象中的灰暗。影片的畫面中,經常會出現鮮豔的紅色。

紅色在色彩心理和我們的民族認識中,代表著激情、熱烈、希望,在電影中,數次出現鮮豔的紅色在飄舞,即便是在最沒有希望的時刻,暗淡的光線中,也有手風琴上的微弱紅光在給人力量。那也是希望和激情的紅色。

女主人公更是經常身著紅色的大衣,因為他是男主人公生命中的一團溫暖的火,總能在自己最失落的時刻帶來力量。甚至在最後還上演了身著紅色裙子,跳著激情的弗拉明戈舞蹈的激昂場景。相反的,男主人公的妻子從來都是一襲白衣出現,冷漠自私。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丁達爾效應,一種難得的光線構圖

丁達爾效應,是光線的一種折射效應,很多攝影師喜歡利用這種光線的特徵構圖。並且給丁達爾效應的起了一個名字“耶穌光”。因為這樣的光線形態為明暗區分的光束,類似追光一樣投射下來,有一種神聖光感。

電影中在廠房裡形成了這中光線構圖,體現了一種神秘的神聖感。但是在日常拍攝中,這種光線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沒辦法可以尋找和製造,是一種由光線和空氣條件共同形成的結果。但是有機會經常到這樣的廠房的同學應該會比較常見和熟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拍攝工業場景的攝影作品中經常出現這種光線。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說了這麼多,林林總總我們總結了這部影片中的9個構圖上的技巧,但是這還只是整個影片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值得發現和挖掘,同學們能夠進行借鑑,但是這些技巧和方法還不是我最終最想表達的。

總而言之,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是導演和攝影師在向理想和文藝的致敬。

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下,很多影片中有著單一技能的人被時代甩下了飛速向前的車,但是很多人沒有論落下來,因為他們心中依然抱有理想,對生活依然熱愛,因為一個對生活有希望的人,怎麼可能對藝術無動於衷呢。導演用了相當大的藝術力量和借鑑各種藝術的案例熔於影片的一爐。

比如下面這個畫面,一群製造鋼琴受阻的條件下的工人,坐在一個長條桌前,垂頭喪氣的在吃飯,而畫面中間的理想主義者情緒亢奮,分享著自己的新想法,彷彿是在佈道。這個畫面不就是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麼,這不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最後的晚餐》的符號形象的改造麼。

導演在用實際行動和攝影畫面的力量想理想致敬,像理想主義者致敬,同時也同情身處這個時代的理想主義和文藝者們

鋼的琴:工業羅曼蒂克消亡的背後,攝影構圖中隱藏的理想主義力量

好了,不能說起來沒完,因為是在太精彩,總是想多聊。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喜歡的同學不要忘記關注、轉發、點贊,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交流,咱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