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中医:中医的悟性与德行

过去学习中医,师傅最注重的是悟性和德行。


悟性在过去就是对医学的开窍程度,今天属于对医学的理解力,掌握并运用的程度。每一个会不一样。我记忆中的中医大夫,学历基本没有,很多都是师傅带着认识一些字,或者是小学毕业就开始跟师学医了。那个时候与现在大学生的教育比起来,一本黄帝内经伤寒论对于他们来讲,是无法谈悟性的,看不懂,不会看,看不到,因此那个时候就是师傅带着徒弟讲天地人的关系、讲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讲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这部分能够懂了,基本上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不然后边学医搞不会。

洞察中医:中医的悟性与德行

悟性在今天的大学生来讲,都是有的,这个对中医以及文化的理解实际上简单的多。不过遗憾的是,在高中推行的文理分科制度对于中医的学习有致命的影响。一方面是无法很好的理解哲学。文科的学生有哲学的思维,对于辩证分析问题很有益处,而理工科的培养会弱化这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于中医学习,离不开经典,而经典都是传统行文模式,语言如诗歌一般的没有,如果不是后来人的加工,句读不知。学中医经典有难度,这些对于很多高中文言文水平不够或者没有兴趣的基本上无法开发出悟性来。

没有这个悟性,很多人就没有了学医的兴趣,这个悟性就变成了无兴趣的意思了。纵观这么几年来的教育,悟性的开发明显不足。而没有这个悟性,再去学习医学的时候,就会提不起精神,或者没有自信和文化力了。

当前中医界最主要的学习,我的意见就是从悟性入手。

对于德行的认识,实际上,德行在不同的师傅会标准不同,有些师傅自己就无德行,但不影响其带徒弟。这个标准不好把握,所以常常人云亦云。如果以药物贵贱分,怎么分?如果以对病人态度分,又怎么分?以有无疗效分,又怎么分?往往是道德不好的,也有充分理由反对自认为道德不好的,道德往往有很多争议在里边。

因此传统来讲,行医者都把孙思邈大医精诚作为信奉,到今天真正信奉并做到的有多少呢?今天医者,只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职业,职业规范道德要求是基本的要求,不欺心,不欺人。
如此,对于医术反而成为最核心的可以感触的存在。看医术,所以选的是名医,名医身份可以带来很多利益,其核心就是吸引更多的病人。自古以来,医生价值始终与病人量密切相关,老百姓评价标准就是如此。只要病人多,就是好医生,和吃饭的的多饭堂好一样。因此这个指标是做医生的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


洞察中医:中医的悟性与德行

而围绕病人聚拢,产生量大的模式,出现了更多的模式。一些人靠悟性医德,提升医术,凭借真本事赢得别人。一些人靠悟性不看医德赢得病人群。而悟性低医德差的,基本无望。所以,对于如今出现的各种名医,也便有了更多的评价。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医生和病人分割的社会环境下,对名医评价往往不同,想达到历代名医大家程度的不多,似乎总有关于名医或正或负的评价,这里的原因是与医者作为言行,与病人感受不同而引发。病人感受不同,有些病人能接受的言行,一些病人不可以,如此就会有不同评价。而名医一旦形成自己风格,也会逐步脱离群众,不会去适应很多的人的不同需求,因为对于名医形成的供需平衡的打破,名医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是说好的看病,说不好的看病,来去自由了。日久似乎就是这样,越是名医,反而争议就更多了。

洞察中医:中医的悟性与德行


这就是问题。人们对名医是因为名字而开始的,很多群众不认识只是从不同的渠道得知,他所有得一上来的期待就是把名医当作德艺双馨,这种期待的先入为主,就会对传颂的名医多很多期待,从医术医德上都有高的期望,假如有一个或两个都不能满足期待,那么负面评价就必然性的出现了。


事实上,名医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名医产生有其不同的途径,网传很多名医给皇帝皇后贵妃看病一炮走红,也有看疑难病一次性出名,也有为了出名邀请四方亲戚捧场作秀造势,也有媒体包装新闻传颂,或者官方推介,不一而足。但名气的产生,需要点滴的积累,任何的操作都是,作为医者,需要在医术医德和包装策略的结合上找到平衡,否则名者不明,明者失名。

悟性和德行两者缺一不可,不过真正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的不多。这都是中医人的努力方向吧。也许自己就是平凡医生,一生平凡,但是还是需要坚守这两个中医存在的依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