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深度好文)

容(深度好文)

防人不如和解,爭辯不如寬厚。

有一個“契合定律”:

無論是朋友,工作還是戀愛,如果你感到與對方特別契合,溝通愉悅甚至時時令你靈光乍現,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1%的可能是你遇到了靈魂伴侶,99%的可能是你遇到了閱歷、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而對方不過是在向下兼容而已。

人生一世,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很多人。

當遇到一個凡事尊重欣賞你的人,很可能並不是你很優秀,而是對方在各個方面都勝於你,且包容力很強。

能容的人,不但服眾,還受人尊敬。

能容言,會容人,可容事,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才華。

容(深度好文)

01

容言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像水一樣,能夠包容、滋養萬物,卻不處處爭先。

容言是一種優良的品格,更是一種格局,這樣的人胸襟開闊,不與人爭長道短;

他們眼界深遠,看的是大局,不斤斤計較。

歷史上的狄仁傑很多人耳熟能詳。

有一次他奉皇帝武則天之命去辦一件差事。

早晨,由於趕路急,他和管家狄春隨意找了個小吃攤。

因生意火爆,半晌才等到一個空桌子。

夥計很忙,狄春便自己收拾。

剛收拾完,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拍桌子氣憤的喊道:“我的飯還沒吃完,你們就把我的飯收拾了,你們看怎麼辦吧。”

狄春忙賠罪,答應給買一份。

可乞丐不依不饒,非要一兩銀子不可。

狄春想一兩銀子夠買好幾桌的飯了,就和他爭論起來。

狄仁傑見狀,笑了笑,說:“狄春,給他一兩銀子吧,確實是我們不對。”

乞丐有些吃驚,拿了錢走了。

狄春生氣開始埋怨:太便宜那個乞丐了。

狄仁傑卻說:“有什麼事情比我們要辦的事還重要呢?快吃,一會還要趕路呢。”

剛才的事情好像在狄仁傑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狄春非常佩服。

面對乞丐的言行無理,兩種格局,兩種態度:

狄春與乞丐針鋒相對,險些誤了大事;而大格局的狄仁傑,顧全大局,包容乞丐的蠻橫。

有多大的格局就能呈現出多少包容心。

古人云:“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說的是,再大的災禍,都是片刻間的不能忍造成的。

外在包容,內在格局,其實是有著較為縝密的系統思維,能分出輕重緩急,因此可以趨利避害。

能包容的人不拘小節,並不是不在乎小節,而是看到更高遠,對眼前的得失忽略不計。


容(深度好文)

02

容人

秦朝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意思是: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

人也一樣,能容納他人的缺點不足,就會吸引眾人,這靠的不是利益驅動,而是自身的底氣,信心,和氣場。

生活中總會遇見刁蠻無理的人,缺少自信的人會據理力爭,而自信心強的人因勝券在握、胸有成竹,就會泰然處之,避開矛盾,察人之難,諒人之過。

容人,並不是三觀相合,而是源於自信的心境。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在門外掃地的時候,進來一個穿綠色衣服的客人向他請教問題:“一年到底有幾季?”

學生胸有成竹的答道:“當然是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卻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兩個人爭執不下的時候,決定打賭:誰輸了誰磕三個頭。

這時孔子從屋裡出來,學生請孔子裁判。

可孔子看了一眼客人,也說:“一年有三季。”

學生嚇壞了,卻沒辦法,願賭服輸。

客人走後,學生質問老師,孔子說:

“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


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


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這個故事雖然是後人杜撰的,但現實中的確有這樣的“三季人”。

看破不說破,順勢而行,並不是無原則的臣服妥協,而是包容不如自己的人,以和為貴。

尊重客觀事實,無需在嘴上一較高低。

不管自己是否正確,只要與人爭辯就是在暴露你的不自信。

如果內心早已篤定,何必在意別人的旁門左道?

真正自信的人,一定會包容一個不自信的人。


容(深度好文)

03

容事

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一個人都是廣漠大陸的一分。”

山和山不相遇,但人和人得相見。

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意見分歧,觀點不一的時候,要想合作愉快,就要發揮包容的作用,這樣才會使事態向著良性發展。

如果都想佔據上風,各不相讓,很可能出現兩敗俱傷,因此能包容比自己強的人,更能包容缺點明顯突出的人,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

與人共事貴在包容。

呂端是北宋初年當宰相的時候,一次遭奸臣陷害,被貶還鄉為民。

回到家後,當地的一些官吏和豪紳都集結一起帶著重金厚禮來拜訪他。

呂端哭笑不得,當眾言明真相後,那些士紳名豪們臉色突變,面面相覷,把剛才帶來的禮品又都拿走了,甚至有人還出言諷刺。

呂端一笑待之。

過了幾天,皇上又派來御史宣召呂端官復原職,那些士紳又紛紛聚在呂端家中,百般奉承。

書童氣憤,想將他們趕出府門。

而呂端卻說:“之前我確實不是宰相了,所以大家的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我又官復原位,更該造福鄉里,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互相幫襯才是對的。”

凡做大事者,不僅能撐得住沉浮起落,更能容忍別人隨著自己地位的懸殊變化而態度截然相反。

這樣的大仁大義,理解寬容,表面看是一種態度,實則來自內心的力量和智慧。

羅曼·羅蘭說:“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自己和別人站在敵對的位置。”

防人不如和解,爭辯不如寬厚。

心若計較,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