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如果摊开中国的史书,一页一页地翻找,你会惊讶地发现,朱元璋竟然是中国有史以来成就最高的农民。

在白手起家这条道上,没有人比朱元璋的起家的资本更低,也没有人比朱元璋的成就更高。

对于这样一个真正的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的人物,复盘一下他崛起的经历,寻找一下他成功的秘诀,对于任何一个渴求有所成就的普通人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自己一个人思考未来、人生没有多大的意思,不如去学习,学习那些成功的人,学习吸收前人总结的有效经验,这才是正道。

话不多说,有请朱重八同学上台。

朱元璋的早期经历

1328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左右。

朱重八出世了。

不要说神龙现世、仙气环绕这些高级异象,就连神光照耀、日月如怀这些景象也没有看到半点。

朱重八出生时,老朱家全家都十分淡定,甚至朱重八出生引起的动静,还没有家里的小猪仔出世来的轰动。

朱五四一看又是带把的,先是露出笑颜,紧接着又愁得不行,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酒席办不办的无所谓,这年头谁家还没有七八个孩子,先掰着手指头把名字取了才是正事,添丁进口,大小也算是为国家发展指标做出了贡献。

起名字很简单,十个指头完全够用了。

朱五四哥哥朱五一有4个儿子,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

朱五四自己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现在又多了一个儿子,叫朱重八。

老朱家过得苦啊,一大家十几口人,能娶上媳妇的屈指可数。

朱元璋的大哥娶了媳妇,但二哥和三哥都没钱娶媳妇,无奈做了上门女婿,两个姐姐也早早嫁人了。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朱五四原本想把朱重八送到寺庙里当个和尚,但孩子他娘心疼小儿子,不答应,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重八10岁的时候,他家的土地被当地的地主兼并了,一家老小没了活路,就跑到隔壁钟离县租地种田,但因为这里的土地实在太贫瘠了,全家辛苦一年,也混不到个肚圆,无奈之下,朱五四又带着全家搬家,这次来到了太平乡孤庄村,给一个叫刘德的地主种地。

朱重八也是半大小伙子了,专门负责给刘地主家放牛。

刘地主也是个周扒皮似的人物,朱重八给他家放牛,他却不管饭,用一句“猫无晚饭,狗无中饭,小放牛的没早饭”就把朱重八打发了。

有次放牛的时候,朱重八跟几个饿得两眼发青的小伙伴一起讨论,从哪能弄点吃的的,有的说去抓鱼,但河水都快干了,又从哪抓鱼呢?

有的说去抓兔子,但大家都饿得不行,又哪来的力气去追兔子呢?

饿得不行的朱重八是一个狠人,话不多说,立马就拿绳子将一头小牛犊的四条腿捆了起来,汤和、徐达、周德兴这几个人,也不废话,几个人都来帮忙,把小犊子杀了烤了吃的。

等大家都吃饱喝足了,才反应过来,咋就把刘地主家的牛杀了,只顾吃去了,谁都没想后果,这下回过味来,大家都害怕的不行。

朱重八想了想,好汉做事好汉当。

主动承担下了责任,还出口安慰其他的伙伴,说是他出的主意,他来负责,让他们都放心回家。

要不怎么说说,这几个人日后都愿意跟着朱元璋干呢,有担当的人走到哪里都有追随者,通过这件事,这群小伙伴都信服朱重八。

其实朱重八也没有啥办法,但他鬼精鬼精的,把牛尾巴放到一个石缝里,告诉刘地主小牛犊钻到地里了。

谁要真信,谁就是二傻子。

刘德虽然抠,却不傻,他将朱重八狠狠打了一顿,然后将他扫地出门。

而朱重八的工作也丢了。

乱世该往何处去?

工作丢了后,朱重八就帮自己的父母干些农活,一转眼就几年就过去了。

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天下大乱,1344年春季,蝗灾、旱灾、瘟疫接踵而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朱重八的父亲、大哥、大侄、母亲都死了。

真是惨不忍睹。

朱重八的二哥日子过不下去也回家了,这哥俩看着亲人的尸体,恐怕也没有多少眼泪可以哭了。

人到了这个时候,除了知道做事,也没有什么大悲大喜了。

在刘继祖的帮助下,朱重八和二哥将家人埋下后,给刘继祖磕了几个头就算答谢了。

随后兄弟俩商议了一下,与其在一起等死,不如分道扬镳,各寻活路,兄弟二人就这样分开了。

而朱重八也只剩下了他自己,天地苍茫一片,不知该往何处去。

这个时候的朱重八,真是什么都没有了,家没有了,父母没了,亲人也没了,抬头望去,世间纷纷扰扰,好像跟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了。

唯一能让朱重八感到一丝存在感的恐怕就剩下一直折磨着他的、无法抚平的饥饿感了。

命不该绝的朱重八,在最苦难的时候,遇到了一对姓汪的好心夫妇,在他们的多次搭救下,朱重八才没有被饿死。

后来,也是这位叫汪氏的妇人,帮助朱重八说情,才让朱重八在皇觉寺安顿下来。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前半生,他遇到了两位贵人,一位是帮助他解决父母亲人安葬问题的刘继祖,另一位是在朱元璋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帮了朱元璋一把的汪氏老母。

朱元璋当皇帝后,依然记得旧情,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妻子为侯夫人,有明一朝,保刘家世代富贵。

嘉奖汪氏一族,追封汪家始祖汪钢薇“忠护协贶侯”,始祖母汪余氏“德贤夫人”,并为其建庙修祠,赐庙号“余地堂”,取“做人留有余地,助人不分贵贱”之义。

终结朱元璋的前半生,只能用惨字来形容,这期间,朱元璋最大的追求不过是能有一间遮风避雨的屋子,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

在此之前的朱元璋,比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要不如,他没有见识,没有学历,没有知识,没有亲人,也没有人教导,没有朋友,孤苦伶仃,游荡世间,就如孤魂野鬼一般。

皇觉寺:传奇的开始

朱元璋到了皇觉寺后,日子其实也非常苦。

每天早早就要起床,要劈柴、挑水、还要扫地,一堆活等着朱元璋,时常还会受到僧侣的打骂。

但起码朱元璋有了落脚之地,每天依然吃不饱,但不用担心哪天就饿死了,也不用担心成了野狗的大餐。

这段时间是朱元璋的蛰伏期,十七八岁的年龄,就已经经历了生死,也目睹了亲人父母的去世,这些痛苦的经历,让朱元璋早早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每个夜晚,在想念自己父母亲人之余,朱元璋想的最多就是自己的未来在哪,以后该何去何从。

但光想没有什么用,每天晚上都是大思想家,早上起来又继续做重复的事,这样的思考对于自己的成长无半点用处。

我一直坚信,人要想突破自己的局限性,要想获得超越现在的成就,就必须打破自己旧的观点,从思想上改变自己,才是真正的改变,要做自己从前从未想过的事,想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才能取得超越自己的成就。

人很难从内部靠自己的力量打破自己的旧观点,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一些变故,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打破自己的旧观点旧思想,光打破还不行,还需要走出去,去尝试不同的生活和工作。

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人要敢于走出舒适圈。

这个时期的朱元璋,还没有能力靠自己的能量走出舒适圈,而这个时期的皇觉寺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舒适圈。

在皇觉寺庙待了半年多后,寺庙也养活不起这么多僧人了,主持开始打发僧人下山乞食,生活将朱元璋推出了舒适圈。

命运从来没有公平一说,生活也是。

朱元璋是个可伶虫,寺里的管事指定给朱元璋的乞讨范围都是穷乡僻壤。

真没想到,饭都吃不上了,还要搞暗箱操作。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但这个时候朱元璋并不敢违背管事的话,对于普通人来说,再轻的稻草也是救命稻草,再小的希望也是希望,如果顺从寺庙的安排,以后还有希望重回寺庙,如果得罪了寺庙,说不定连这个以后的希望也将破灭。

这就是社会底层人士的可伶可悲之处,不是不想逃离,而是无处可逃。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吸收海量信息,填充自己空空的脑袋。

当你看的多了,知道的多了,懂的多了,了解的多了,思考多了。自然而然你就明白自己缺什么,接下来需要干什么,哪条路才是正确的路。

朱元璋收集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就是行万里路,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人和人是不同的,经过前半生痛苦的经历,朱元璋成长了很多,他对各种信息和知识都很敏感,他开始有意识的主动汲取知识,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一路,他看了各种不同的风土人情,增长了见识,看到了社会的变化,要饭的本职又让他锻炼了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也锻炼了他看人眼光。

最主要的是,正是这三年的充实,让朱元璋的脑袋不空了,增加了很多知识,对各种事情也有了较为成熟的思考。

在我的认知里,普通人要想变得不普通,唯有不断的收集各类信息,不断的汲取知识,不断的丰富自己,只有量变才能形成质变,顿悟之说,都是大学者的自谦。

总之。

这个时期的朱元璋,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社会大学毕业了。

明确自己的志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大志,必无成就。人无远见,安身不牢。人无胸怀,必为小人。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光收集信息,学习各类知识还不够,还要拥有远大的志向。

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并没有想着要干一番大事,那个时候的朱元璋,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在舒适圈待着。

但他儿时的好友汤和写信给朱元璋,让他去参加郭子兴的义军,一起造反,好兄弟一辈子。

朱元璋也很犹豫,好不容易在寺庙立稳了脚跟,有了安稳的生活,这个时候却让他抛弃所有,重新创业, 而且这个事业还有可能被杀头,脑子只要正常点,都不会干。

朱元璋自然也不愿意干,权衡利弊是人的本性。

但寺庙里有人得知朱元璋和叛军有关系,要揭发他,这一下就给朱元璋逼到了绝路,这下不得不去投奔汤和了。

朱元璋到了郭子兴的部队后,由于守卫不认识朱元璋,而且在大家都忧心惶惶的时候,这个长相怪异的人,却反其道而行,要加入起义军,一看就不是正常人,反常即为妖。

守卫认定朱元璋是探子,要把他砍了,好歹还能换点军功。

但朱元璋也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都快被人杀了,他既不求饶也不呼喊,十分淡定。

这一下反而给守卫镇住了,守卫先怂了,不敢轻易杀了朱元璋,就进去通报了一声,这才让朱元璋度过了第一关。

郭嘉评价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想法很多,但缺少重点,策略很多,但缺乏决断。

很多人都有这个缺点,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当断不断,决定的事却反复推翻,这样的人,也将毫无成就。

朱元璋就要果断的多,自从决定加入义军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没有想过走回头路,所以守卫要杀他时,他才能这么淡定。

朱元璋加入义军后,从不敷衍了事,也不贪生怕死,逢战必先,十分拼命。

既然决定要干一件事,那就把这件事认认真真干好。

当一个人明晰了自己的内心,明晰了方向,明晰了目标,坚定了信念,那他就会特别有自信,做事情也会很有条理。

这样的朱元璋越混越好,逐渐成了郭子兴最看重的谋臣武将,为了拉拢朱元璋,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干儿女马氏(马皇后)嫁给了朱元璋。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但在跟随郭子兴打仗的过程中,朱元璋慢慢发现,聚集在濠州城的这些军阀们,都是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为了一个小小的濠州城就斗的你死我活,实在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有了独立想法的朱元璋,为了争取一些话语权。1353年6月左右,朱元璋单枪匹马回到老家,招兵买马,徐达、周德兴这些儿时的伙伴都应征而来,加入朱元璋的部队。

当时朱元璋一共募集了700多人,带着这些人朱元璋又回到了濠州城准备干大事,结果朱元璋发现郭子兴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毫无斗志,对这些人彻底失望的朱元璋终于坚定了要单干的决心。

这一年冬天,朱元璋只挑了24名骨干,离开了濠州城,开始了他的征程。

也是这一年,朱元璋完成了自我突破,从幼稚变得成熟,从弱小变得强大,从犹豫到坚定。

这一年他25岁,他不再叫朱重八。

他是朱元璋。


---------------------


(二)原创 |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三)攻占和州后,朱元璋为了树立威信,用了个土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