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通常意义上这被认为是南宋历史的终结。

然而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还是有少部分宋朝遗民逃出生天,至南洋岛屿落地生根。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由于地理阻隔、人员稀少,这段历史直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才被挖掘出来,且流传下来的记载相当稀少。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少数资料对南宋移民逃亡后的窘迫状况进行推测。

一、顺塔国

最早明确记载南洋地区尚有南宋移民政权存在的资料是《明史》,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曾与他们接触,并建立了朝贡关系。

这是最真实的一手信息,但明朝对此显然不够重视,全部记载仅有寥寥数语。

更加详实的资料在民间流传甚广。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顺塔国大致方位

目前比较靠谱的是当代的《江苏省地方志·侨务志》,其中详细记载道:

“左丞相陆秀夫负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携遗民逃亡至爪哇,自立为顺塔国国王。”

由于这批南宋遗民手上没有赵氏血脉,打出宋朝的旗号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只能以地名为国号。这点在《明史》上也有印证:

“其国一名莆家龙,又曰下港,曰顺塔。”

不过这个陆自立到底是谁,就非常值得怀疑了,根据现存《陆忠烈公全书续编》中的世系表,陆秀夫根本就没有这个所谓的幼子。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崖山海战后突围的少数宋军船队很可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如果无法稳定人心,根本不用元军来攻自己就会崩溃。为了维持局面,船队中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密谋向大家撒谎。

赵氏血脉在崖山海战中覆灭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冒充皇室显然是不理智的,那么谁的威望高?显然是已经殉国的陆秀夫。

在茫茫大海中,宋军的残兵败将打出陆秀夫儿子的旗号,并以复宋之名聚拢人心。

经过长时间的漂流,船队终于抵达了今天南洋的爪哇岛,并在顺塔这个地方安营扎寨。

当然,以上内容都是在现存史料上做出的推测,真相和细节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这并不重要,总之这些遗民的确成功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那么之后呢?抵达南洋岛屿事实上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面对异国荒芜的土地和重重危险接下来的日子才是最难熬的。

在现存明朝的史料中我们几乎可以确定,顺塔国的南宋遗民在建国的艰难历程中丢失了文明的绝大部分传承,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大倒退。

二、技术退步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国,南宋的技术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越复杂的技术传承所需的人员也就越多。

以当时的造船业为例,南宋的海船可以横行四海,甚至还发展出了水密舱技术。那如果要建造这样的船只需要涉及多少行业呢?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宋代海船模型,已有“水密隔仓”设计

船只的材料是木头,这就要涉及古代的核心产业伐木业,那伐木总需要有斧子吧?这又涉及到了冶金业。

古代的船只主要依赖风帆作为动力,那么纺织业也需要参与其中吧?

这还只是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调配大批能工巧匠对船只的各个部件进行加工铸造,那么等船只完工后呢?

远洋航海技术又是门复杂的学科,不说普通船员的日常训练,光是船长就必须掌握包括天文、气象以及罗盘等方面的知识。

这又涉及到数学、天文学和气象学,虽然这些知识没有今天这么详实,但对古人来说也已经相当复杂了。

所以古代只有中华文明圈和欧洲文明造出过远洋航行的船只,这类技术对古人来说是高难度的,只有在人口众多的国家才可能诞生传承。

南宋的残兵败将当然不可能把本土整套产业链全部带走,可以预见,当他们在爪哇岛安营扎寨后很快就会面临人才问题。

耕田、造房子、打井、造纸、打造农具,这些在本土常见的技术,逃到了南洋后很可能面临传承断绝的风险。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更加高端的航海、天文等知识船队中可能有人懂,但基础性工艺无法掌握,这些无用武之地的尖端技术两三代人就可能失传。

明代的马欢曾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他回国后编撰《瀛涯胜览》对南洋各国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曾提到:

“其国有四处,皆无城郭。”

所谓四处,其中一处指的就是顺塔国。很显然,南宋移民已经丧失了例如城墙之类的大型工程建造技术,那么普通工程呢?也有记载:

“国人住屋以茅草盖之,家家具以砖砌土库。”

国王的住所要更好些,但也不过:

“屋上月硬木板为瓦,破缝而盖。”

由此可见,顺塔国连普通民居建造的技术都没有完整的传承下来,不得不用木板、茅草替代,不过砖头这样的基础材料还能烧制。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那更加基础的技术呢?很幸运,农业基本上得到了完整的传承,而且由于爪哇岛土地富饶还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瀛涯胜览》感慨道:

“其间多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鸡、羊、鱼、菜甚贱。”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信息,顺塔国并非全由南宋遗民组成,其成立后陆续有不少人沿海人到此地定居。

考虑到南宋水师的残兵败将不太可能携带全套的粮食种子和牲口幼崽,农业的科技树很可能是被这些后来人补全的。

当然技术落后并不代表日子就不好过,华人的经商天赋很强。《明史》记载顺塔国不但不贫穷,反而通过贸易非常富裕:

“中华及诸番商舶,辐辏其地,宝货填溢。”

办法总比困难多,顺塔国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将此地建设成了国际贸易的聚集地。

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南宋遗民手工业技术的退步,当时海外对中原的产品需求主要是瓷器、丝绸等等。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爪哇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位置

二道贩子肯定没有一道贩子赚钱,顺塔国如果能够生产这些商品,海外商人就不会舍近求远去和元朝、明朝打交道了。

至于更加高端的冶金业和造船业,目前没有史料直接记叙。

由于这两个行业对军事技术影响巨大,我更加倾向于当时的顺塔国已经将相关科技树彻底遗失了。

南洋土著人的技术水平是相对落后的,南宋的盔甲、弓弩、军刀乃至于火药武器,任何一样拿到爪哇岛上都是降维打击。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宋代武器技术巅峰“床子弩”

但根据《瀛涯胜览》中的记载,南宋遗民在南洋建立的国度显然并没有对土著人形成压倒性优势。例如以下两条记录:

“原系沙滩之地,盖因中国之人来此创居,遂名新村。”

抢劫肯定比生产容易,结果南宋移民跑到爪哇岛都不和土著发生冲突,反而选择在荒地白手起家。

“(杜板)此处约千余家。(新村)约有千余家。(苏儿把牙)掌管番人千余家,期间亦有中国人。”

杜板、新村和苏儿把牙都是地名,属于核心城市。那顺塔国的控制面积多大呢?史料记载大约三百余里。

古代一户约为五到十人,顺塔国城市人口约三千户,最多不过三万人。

即便再加上散居乡间的农业人口,估算起来也很难超过十万人。

你看,直到永乐年间顺塔国在爪哇岛上仍然偏居一隅,人口、国力并不出众,显然不可能掌握本土先进的冶金业和造船技术。

三、精神

单纯从结果来看,南宋移民建立的顺塔国人口不多,技术断代的厉害,控制区域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最终消亡了。

但我仍然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和后来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不同,南宋的遗民们背后没有强大的母国支撑。

如果翻阅史料大家就会发现,欧洲人殖民美洲也是相当困难的,部分白人踏上新大陆构建的聚居地甚至在第一年就直接消亡了。

技术大倒退,南宋遗民海外立国的尴尬境遇

哥伦布登陆美洲

从气候上讲,北美和欧洲大致相同,从技术上讲,印第安人比南洋土著更落后,更重要的是南洋的热带疾病无比凶猛。

南宋遗民没有后方源源不断的力量输入,仓促出行甚至没有做好准备,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艰难险阻数不胜数。

他们能立足已然不易,随后还能立国发展简直可以被称作奇迹。

决定文明成败的往往不是其最繁荣兴旺的时刻,而是在遭受重大打击后,组成文明的人们究竟还拥有多大的忍耐力和反弹力。

这种与文明共存的精神才是最伟大的。

可惜的是由于远离大陆文明圈,顺塔国的绝大部分历史都没有被记载下来,否则必然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参考资料:

《明史》

《瀛涯胜览》

《陆忠烈公全书续编》

《江苏省地方志·侨务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