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罵人用“二百五”!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為什麼罵人用“二百五”!


為什麼罵人的時候要用“二百五”

而不用其他數字?

來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

為什麼罵人用“二百五”!


01 來源於戰國故事

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

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為什麼罵人用“二百五”!


02 與推牌九有點關係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

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為什麼罵人用“二百五”!


03 老秀才的故事


民間傳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教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

老秀才到了晚上回來後問妻子:“兩個兒子的課業如何?”妻子回答道:“兩個兒子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秀才很納悶的接過了兒子練習的字帖看了看,慨然長嘆:“原來兩個都是二百五呀。”

為什麼罵人用“二百五”!


04 半吊子的故事


古代每500兩銀子為一封,250兩銀子可不就為半封嗎?人們通過諧音,罵人“半瘋”,嘿嘿,就說成“二百五”了,半瘋不傻的可不就是罵人嗎?

古代銅錢外圓內方,中間有個方孔,用繩子串起來,便於計算與攜帶,1000文錢為一吊,500文錢為半吊,250半吊的一半,不成吊,也就有不成調,不著調的意思。

那麼二百五就成了不著調,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為魯莽的人。久而久之,罵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