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西北第一豪宅":佔地40餘畝,耗巨資歷時13年建造

被譽為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民居建築,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承載著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蘊含著豐厚的精神內涵。它們的樣式、結構等也隨著地區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尤其是大戶人家的"豪宅",更是將古人的思想與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細細想來頗具趣味。

陝西省榆林市,在綿延不絕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上,就有這麼一座精緻宏偉的建築,被人譽為"西北第一豪宅",佔地40餘畝,耗巨資歷時13年建造而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姜氏莊園",一座具有典型中國色彩的莊園式古堡。

姜氏莊園規模宏大,佈局巧妙,獨具匠心,足以媲美北京的大柵欄商宅,祁縣喬家大院。而它的主人,正是清末民初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姜耀祖

被譽為

01-富庶世家

姜耀祖出生於陝西省榆林市米脂劉家峁,姜家財源亨通,自其祖父姜安邦起逐漸發家,成為一代富庶之家。姜耀祖的曾祖父姜懷德曾經中過武舉人,但並未將家族發展到大富大貴的程度。姜安邦務農出身,吃苦耐勞,並且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木匠。

那時候姜安邦在楊家溝地主馬家幹活,十分勤勉踏實,深得主人好感。就像戲文中所唱的那樣,"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向馬傍垂楊。"時間久了,馬家小姐也對這個年輕人動了心。

由於封建禮教的原因,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戀情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兩情相悅的心又怎麼能輕易地被拆散呢?在二人的堅持下,馬家人最終妥協了,答應了將女兒許配給姜安邦為妻。

被譽為

出於對女兒的憐愛,馬家還給了二人一部分財物資助。姜安邦對妻子極為疼愛,暗自發誓要好好努力,不讓妻子跟自己吃苦。

有了岳父資助的第一桶金,姜安邦便在在圪針店開了一家叫做"崇德號"的商鋪做買賣。他頭腦靈活,且對於市場變化十分敏感,天生具有做生意的天賦。

創業時期,他販豬販羊、倒賣棺木、軟米、砂鍋等所有可以賺錢的貨物,還在妻子哥哥的商號中入股,參與分紅,生意做得蒸蒸日上,積蓄也越來越多。

但姜安邦的大富之路,才剛剛開始。除了不斷擴大自己的商業經營之外,姜安邦對外還放高利貸。不僅如此,姜安邦借饑荒年,糧食貴土地賤的時節大肆收買土地。姜家鼎盛時期,曾佔有土地12000多畝

被譽為

姜安邦和妻子共育有四子,前三子皆無後,只有第四子姜錦塘老年得子,十分珍惜,此子正是姜耀祖。

姜錦塘繼承了姜安邦的聰明謹慎,繼續放貸、買地,不斷積蓄財富。姜錦塘比父親還要謹小慎微,勤儉節約,外出時連驢糞蛋都要撿回家,家裡糧食滿倉滿谷,卻連鍋巴都不許扔。及至姜耀祖,財富經過三代的積累,已經十分富庶

姜耀祖天資聰穎,且在文學上頗有天賦,幼年時便可過目成誦,對詩詞也很喜愛。但是父親年邁,家中無人管理,姜耀祖不得已早早輟學,管理家業。

被譽為

姜耀祖天生性格剛強,不但沒有大家子弟的驕奢之氣,反而十分仗義執言,喜好打抱不平,懷有一顆憐憫之心。光緒二十六年,當地大旱成災,饑民四起,哀鴻遍野,姜耀祖主動為3000多災民散糧120餘石,成為一段佳話。

清同治年間,姜耀祖特意到北京請來專家設計,又招募當地所有的能工巧匠,打算在山裡建造一座專屬於自己的"山野豪宅"。這座豪宅依山而建,前後用時十三年,不論是工藝設計還是文化造詣,都為人讚歎。

02-矚目的傑作

姜氏莊園位於米脂城東南16公里橋河岔鄉的一座山丘上,綠水青山相映成趣,既有陝北當地特有的窯洞建築特色,同時又頗具歐式古堡風情,是中國古民居建築史上的一座奇觀。

被譽為

對外寨牆高聳,且四周全是高山,嚴於防患外敵入侵。而內部空間四處都有暗道互相勾連,可以深入到莊園的每一個點,並且主體建築全部都是石料鋪就而成,簡直渾然一體。古人的建築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此莊園按照進門一路向前,共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院住傭人,中院住賓客,上院便是主人內院,分工明確,佈局巧妙,且院與院之間,不但有小路相連,還有專門的逃生通道

莊園大門極窄,僅能容一輛馬車進出,直通大門為一條筆直的磚砌甬道,由此進入下院。甬道不但可供人行,雨天還可以排水

被譽為

甬道盡頭是一間水房,兩側設有瓦窗,為銅錢樣式的鏤空窗戶,不但有主人財力的暗示,更重要是的,透過這兩個瓦窗,可以清楚地看清莊園外的一舉一動,還可以以此為口,向外射擊,抵禦入侵者

下院往前,便是中院。中院是陝北建築風格為主,左右對稱的廂房,可用來招待客人。沿著中院繼續深入,便到達上院。上院的主體建築按照陝西當地"明五暗四六廂窯"的制式而建,穿廊抱廈,東西對稱。窯洞頂上砌有十字花牆,整體構成六環相套的對稱圖案,集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

03-藝術成就

姜氏莊園與諸多古民居建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隱藏在深山之中的。要修建這麼一座院子,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自然是削崖劈山,而那些獨具頭腦的設計師們一邊設計一邊建造,將陝北黃土高坡的建築特色與老北京的四合院巧妙融合,修成了一座獨具特色的黃土民居

被譽為

在修建過程中,更是極具艱難,工人們需要在山下采石後,再一塊一塊地抬石料上山,據說姜耀祖也親自參與監工,並跟工人一起喊號子加油。

整個修建過程整整用了十三年,石料和土木用了數萬塊,也幾乎花費了姜耀祖百分之七十的資產。這座莊園集結了幾百名工匠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著古人智慧與匠心的光輝。

這座莊園是石頭建築為主,無論是基礎的寨牆、道路、窯洞的壘砌,還是門口石獅子、石馬等建築,以及各色石頭池塘、石頭水槽等的穿鑿雕刻,無一不體現出古人對石料運用的鬼斧神工

被譽為

除此之外,磚頭上所雕刻的花草、松竹、鶴鹿等裝飾畫,也都栩栩如生,令人感嘆。而其中的匾額、刻字、壁照等,也都飽含藝術性和觀賞性。毫無疑問,這是一座集實用與藝術於一體的建築,更是古代民間建築工藝的集大成者,是一座無比驚豔的藝術寶庫。

文:天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