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國"日本的由來,史前時代的日本,日本的起源

導語:

日本是神之國","天皇是神的後裔",這種與科學精神不符的觀念作為由統治階級規定的"佔統治地位的意識",曾長期支配日本人的意識。

因此,認識日本和認識"天皇"存在必然聯繫。"天皇"一詞出自中國史籍。"天皇"稱號和"日本"國號,均是在律令制形成後出現的。然而迄今為止,在很多論著,甚至在歷史學、考古學和歷史教科書裡,諸如"繩文時代的日本"、"彌生時代的日本人",以及"雄略天皇"、"繼體天皇"、"崇峻天皇"、"推古天皇"等名稱已屢見不鮮。雖然這已約定俗成,不必也很難更改,否則極易引起混亂,但是我們必須清楚,至少在6世紀之前,"日本"和"天皇"都是不存在的。儘管這兩個名詞何時出現迄今尚有爭議,但其出現和當時"倭"王朝內部政治局勢、對外關係,以及周邊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密切相關,當可確定無疑。

日本

史前日本的遺蹟

新近的考古發現,特別是1989年北九州佐賀縣神埼町吉野裡遺址的發現,為"九州說"提供了有力支持。同年2月23日,《朝日新聞》以《邪馬臺國時代的"國家"》、《佐賀縣吉野裡、最大規模的環濠集落髮掘》等醒目標題,對此作了報道。當天,NHK新聞節目也對此作了報道。這些報道引起極大關注,據統計,在72天時間裡,約有106萬人踏訪吉野裡遺址。至此,曾經的"海市蜃樓"似已清晰可辨。

但是,20世紀末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使"邪馬臺論爭"重起:1997年8月11日,日本考古學者開始對奈良縣天理市黑塚古墳進行發掘。由於黑塚古墳是全長約130米的前方後圓墳,墓主顯然應是侍奉卑彌呼的權貴,而三角緣神獸鏡當是卑彌呼從大陸魏國獲取,故這一發現頓時為"畿內說"注入了活力,使之盛讚有加。1998年1月10日,持"畿內說"的奈良大學校長、考古學家水野正好在日本銷量最大的《讀賣新聞》上撰文稱,這一發現是"本世紀最大的發現之一。

邪馬臺

邪馬臺國已清晰可見"。"三角緣神獸鏡是卑彌呼受賜於中國皇帝並蒐集的鏡子,黑塚的被葬者獲得的鏡子,來自王室的鏡倉。"九州大學教授、考古學家西古正更是聲稱:"這已經不是為'畿內說'補充證據,而是使研究朝一個方向發展的鐵證。"但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據《魏志·倭人傳》記載,卑彌呼僅從魏國獲取了百面鏡子。如果這些鏡子是三角緣神獸鏡,那麼黑塚古墳的被葬者獨佔其中33枚,似不太合理。這些三角緣神獸鏡完全有可能是國產而非舶來的。最終,以下意見獲得了眾多專家的認可:"僅僅以關於三角緣神獸鏡的看法為依據展開邪馬臺國爭論,似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意見,使邪馬臺國重新恢復了"海市蜃樓"的原貌。

三角緣神獸鏡

雖則邪馬臺國究竟所在何處迄今尚未明瞭,3世紀30年代,卑彌呼和魏國正式開始交往。國交長期中絕,似與中國政局和亞洲政局變化有關。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對《記紀》持批判性態度的津田左右吉已通過令人信服的比較分析後指出,首先,從第一代神武天皇至第14代仲衰天皇,僅記有天皇尊號。這是因為在被用作《記紀》之材料的《帝紀》中,未記有實名即諱名。其次,前14代天皇的所謂"尊號",其實僅是一些稱號,同6世紀後自第27代天皇至第44代天皇各有實在的、與之對應的尊號(如第27代天皇的尊號是"安閒",第44代天皇的尊號是"元正")相比,缺乏固有性。父子相承的原則在7世紀後半葉之前尚未形成。

邪馬臺國地圖

應神王朝論

津田左右吉對《記紀》中不符史實之記載的批駁,倡導了一種關於大和政權起源的理論——"應神王朝論"。"應神王朝論"主張大和王權由應神天皇創始,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在歷代天皇中,唯第1代神武天皇、第10代崇武天皇、第15代應神天皇在諡號中附有神名,體現了皇主神天照大神(日神)的神格。其中雖神武天皇和崇神天皇被視為國家的創立者,但應神的事蹟具有理想化和人格化色彩,以此觀之,屬於現實社會的大和王權當始於應神。所謂應神,意為天照大神的"應身"。

窺斑見豹,可知應神天皇是在世俗社會現實、具體地實現日神神格的最初的天皇。 第二,磐餘、磯城等遺址規模龐大的前方後圓形古墳的存在,表明在應神之前,大和地區亦曾存在王朝。而顛覆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就是以難波為根據地的應神天皇。

應神天皇廟

也有學者從社會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對大和政權究竟何時形成作了分析。例如,井上光貞指出:"紀元前3、2世紀至紀元後3世紀的日本,階級尚未正式分化,是初期農耕社會,按照《魏志·倭人傳》的記述,在我們邪馬臺國九州論者看來,當時日本尚未出現統一國家。即使退一步採取大和論者的立場,在2世紀末倭國大亂之前,也絕不可能已經由大和朝廷建立了統一國家,而使用漢字紀錄更是在4世紀末即應神天皇以後。所以,《記紀》的有關記述,即在此1000多年前的公元前7世紀第1代天皇神武天皇東征並即位建立大和,顯然不可能是信史。"

也有學者認為,4世紀初的崇神天皇當是真正的大和政權的締造者,在他之前的神武天皇和"欠史八代",均屬子虛烏有。近年更有學者認為,《記紀》中對作為大和統治者、第10代天皇崇神天皇政跡的記述,比較可信。例如,對男女分別課以不同額度的租稅;向北陸、東海、西海、丹波派遣四道將軍以擴充統治範圍,均屬信史。此外,大和朝廷先已崇奉的大神神社及大倭神社(現稱大和神社)中明確表記的祭祀,也始自崇神天皇。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廣受關注的論說,其中主要有: 一、"九州王朝東遷說"。該論說的主要倡導者水野祐在《增訂日本古代王朝史論序說》(小宮山書店,1954年)中提出,應神很可能是當時在九州和邪馬臺國對立的"狗奴國"的後代,東遷後在畿內的大和建立了新的政權。 二、"河內王朝入侵說"。和上述論說類似,即認為大和政權是由於河內地區豪強勢力的侵入畿內,建立起了大和政權。

崇神天皇

騎馬民族征服說

由日本著名史學家江上波夫竭力主張的這一論說提出,大和政權是由亞洲北方的騎馬民族南下,在征服了高句麗、百濟和任那之後,以之為據點越過大海,憑藉其強大的武力使倭臣服,並在日本列島上建立起了史無前例的征服王朝。也就是說,遊牧民族征服農耕民族建立王朝的模式,對倭也同樣適用。

不難發現,上述論說均認為,大和政權系由外來者通過征服而建立,並曾獲得不少擁躉。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這些論說開始受到有力反駁。例如,平野邦雄指出:"首先,如果九州王朝東遷說能夠成立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它當屬征服王朝。然而事實是邪馬臺國東遷說、狗奴國東遷說、應神九州誕生說,以及騎馬民族征服說,不僅完全沒有統一性,更重要的是,通過《記紀》批判而一度被否定的神武東征傳說和應神九州誕生說,在未獲得任何新的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得以復活。這無疑意味著學術的倒退。

其次,就河內王朝侵入說而言,大和同河內、攝津原本是一個地方,大和政治勢力如果不能抑制作為其門戶的河內、攝津,那麼大和政權是不可能成立的。事實上,這兩個地區在以後的'大和朝廷'時期,即使在作為天皇、貴族之根基的畿內也是最重要的樞紐性地區。由是觀之,來自河內的外來勢力侵入並征服大和,似不太可能。

倭寇入侵

近年的考古發現,不僅為探究大和政權形成的時間,而且為探究大和政權發祥的空間,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一些專家根據考古發現提出,公元200年左右,大和朝廷在位於奈良盆地東南隅的纏向新建了古代都市。那時的當朝者約在公元220年去世,葬於纏向

石塚古墳。由於纏向遺址和岡山縣內吉備遺址類似的遺物很多,因此大和朝廷很有可能是從吉備遷入的集團建立的。

公元260年代至270年代左右,大和朝廷的勢力急劇擴大,箸墓古墳就是為創建這一偉業的大和朝廷的領袖建造的。安葬王族成員的黑塚古墳、安葬朝廷屬下物部氏的西殿塚古墳,也基本上在同時期建造。凡此事實,為大和朝廷究竟起於何時,提供了重要思路。尤其是最近在纏向遺址中的發現,更具有啟發性。

歷史遺蹟

日本的史前遺址:纏向遺址

纏向遺址規模龐大,有約1平方公里。在遺址中有許多高床式住房。和掘地建造的堅穴式住房相比,高床式住房顯然進了一步。同時考古學家還在遺址中發現了連接河流、被稱為"纏向大壕"的運河、水田遺蹟和耕作不可或缺的鍬。

1987年,在遺址中發現了由木製水槽和樋(送水的管子)構成的淨水道設施。這一約建於4世紀的設施在日本僅見於纏向遺址。據推測,可能用以為當時的統治階層提供清涼甘甜的三輪山的泉水。自此,該遺址開始廣受關注。

1989年,對纏向石塚古墓的調查,更使之聞名全國。纏向石塚古墳位於遺址的西北部,規模不大,全長約93米,當建於3世紀中葉。石墓前低後高,以塗有赤色的建築材料建成,是迄今發現的日本最早的古墳。有人聲稱"終於發現了卑彌呼的墓!""是不是(卑彌呼的後代)臺與的墓?"最初,不少專家綜合各種因素提出:"纏向遺址是大和朝廷在形成期構建的古代都市。那裡的居民是不從事農業的、居住在高床住所裡的統治階層。"

但是在1991年3月,即對纏向遺址進行發掘的第20個年頭,首次發現了1個堅穴住所,經鑑定當屬3世紀後半葉所建。這一重要發現,證實了前此一些專家的判斷:"纏向未必僅是上流階層的居住場所。在遺址的某處肯定存在從事勞役的下層民眾的豎穴住所。"

豎穴住所

"日本"的原初含義為"日之本",即"太陽昇起的地方"。關於為何取名"日本",在平安時代發生的一場爭論中曾有解釋。 據《日本書紀私記》記載,承平六年(936年),在一個關於《日本書紀》的講座上,參議紀淑光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將

'倭國'改稱'日本'?"對這一提問,講師引用《隋書·東夷傳》中"日出之國"一詞,答稱:"日本即太陽昇起的地方。"紀淑光再問:"'倭國'確實在大唐東面即太陽昇起的方位。但是在日本本土,太陽豈不是在國家的中間升起?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稱'日出之國'?"對此,講師的解釋是:"因為從唐(中國)的方位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所以稱自己的國家為'日本'。" 不難發現,這一問一答,確實為日本國號作了很好的詮釋。但是通過對歷史的"瞻前顧後",我們不難發現,被喻為"日出之國"的日本,其實頗有宇宙中蒙受太陽光澤的月亮的特徵。因為毫無疑問,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國家的產生,無不受到周邊,特別是中國的強烈影響。

換言之,就社會現象而非自然現象而言,真正太陽昇起的地方不是列島,而是大陸。認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正如紀淑光和講師在問答中顯示的,如何看待"日出"——太陽昇起的地方,存在立場問題。因為只有站在中國大陸而不是日本本土觀察,日本才

其為"日之本"。

日本風景

結語:

戰後,對"日本=日之本"的論述並不多見。"日本"國出現後,作為"大和朝廷"歷史遺產的"和州"、"和國"、"和朝"等名號依然存在。例如,《吾妻鏡》建久三年十月三十日條有武者所宗親試圖從燃燒著的家裡取出風箏而燒掉鬍鬚,稱"唐國大宗之須施賜藥之仁,和朝宗親之須顯惜弦之志",同書建久六年(1195年)三月十三日條記,宋人陳和卿"作為宋朝來客,應和州巧匠";收入《高野山文書》的高野山滿寺僧願文建長五年(1253年)八月二十七日條,有弘法大師向"和國"投擲金杵的記載。另外,

"和歌"、"和繪"等名詞也顯示了相同的意義。

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和今天的日本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今天日本的土地面積數倍於剛剛問世的"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