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導語:農業活動是我國經濟中最為重要的生產模式,從新時期時代至今,農業生產已經跨越了幾千年的歷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歷史時期,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將農業視為是古代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撐,農業生產力發展是古代一切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也正是因為統治者的重視,古代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往往以農業繁榮來形容古代盛世:"蘇湖熟,天下足"、"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古代的農業發展儘管緩慢,卻也是歷經了幾千年的積累和醞釀,並且每一個時期的農業發展都代表著當時最為突出的生產力。在脫離了矇昧的史前社會,刀耕火種就是當時最為先進的生產力代表。

一、史前社會"刀耕火種"的農業經濟

農業活動主要包括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及各種漁獵活動,最早的農業活動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春秋戰國時期鐵質工具投入使用前,我們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將此前的農業經濟都稱為"刀耕火種"。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史前社會的刀耕火種

1."刀耕火種"帶來的社會變革

我們說刀耕火種其實在史前時代也是一種非常進步的生活方式,其實這是從舊石器時代的生計模式向新石器時代的生計模式轉變的發展來看的。在農業正式出現之前,人類經歷了幾百萬年的狩獵採集經濟,這是一種流動性非常大的生業形態。從事狩獵採集生活的人們,過著後世文獻所描繪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們不用建造堅固的房屋,也不用擁有非常多的私人財產,整個社會成員之間是平等的。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現代社會的遊牧生活

在狩獵採集的經濟形態下,人們的生活模式幾百萬年來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這是由狩獵採集經濟的特點所決定的,狩獵採集社會人們會根據自然資源分佈的特點決定採集和覓食策略。狩獵經濟是一個不需要太多生產力投入的經濟模式,也正是如此才會長期穩定地發展下來。如果不是農業經濟的出現,我們可以相見,人類可能還會再經歷若干萬年的狩獵採集社會,早期文明諸如城市、冶金技術等也都會更晚出現。

2.刀耕火種經濟的特點

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可能是當時社會中正在經歷著一些巨大的自然環境改變,自然資源開始減少。在長期生產活動中人們發現有的食物可以生長出穗粒,這些穗粒經過處理能夠食用。經過長期觀察人們發現了這類作物的生長習性,於是開始將這種作物帶回住地進行種植,這可能就是早期農業的產生了

世界各地關於農業產生的時間出現不一,各個地區最早栽培的作物也不相同。關於世界各地農業出現的可能性,有人認為可能是迫於生計壓力下產生的新經濟;有人認為是當時社會中存在的競爭宴飲活動導致食物危機,因此不得不培育穩定的作物;還有人認為是極端的環境變化使得人們不得不培育新物種。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史前房屋建築遺址

總而言之,刀耕火種的經濟社會在當時可能是自然環境的改變,也可能是生存壓力結果,這是人們開始有選擇和自發創造食物的表現。農業可以視為人類社會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農業人類社會開始呈現出嶄新面貌:人們開始有了穩定的居所,人們開始生產新的石器工具用於耕作,因為食物和私有財產的出現,社會也開始出現了分化。

二、史前農業耕作的工具

史前農業的出現也伴隨著生產工具的變革,這些石器工具很多都是舊石器時代生產工具演變而來,屬於狩獵器類在農業活動中的沿用。下面主要介紹兩種史前農業活動中的播種和犁地工具。

1.史前社會的翻耕工具

農業自新石器時代誕生以來,經歷了漫長的適應和發展階段,大約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才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態勢。以河姆渡文化來說,河姆渡文化主要分佈在長江下游的寧紹平原和舟山群島一帶。河姆渡文化是一個農業高度發達的史前社會,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炭化的稻米遺蹟,還有許多飼養家畜骨骼,農業在當時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

。河姆渡遺址中出土有兩件陶容器,一件容器上刻有稻穗圖案,另一件上面刻有家豬的形態。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河姆渡文化繪豬陶器

除此以外,河姆渡文化中還出現了大量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工具,主要以各種骨器和木器為主,其中以一種骨制的耜最為引人注目。這種耜是當時的翻耕工具,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鋤頭,主要呈鏟形,中間有兩個方形的孔可以用來穿插和系綁木柄作為符合工具使用。骨耜質地較硬,通過腳部的力能夠以槓桿作用的方式將土壤翻出來,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耕作效率。這種骨耜許多都帶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有的甚至被磨蝕得只剩一半的器身了,可見是當時常用的翻耕工具。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河姆渡骨耜及裝柄圖

2.史前社會的點種工具

將土地進行了翻耕之後,還要經過點種的步驟。在南方地區史前時代還常見一種名為"重石"的穿孔礫石,這種工具是一種多功能多用途的史前工具,其中一種用法就和農業活動有關。這種工具使用時必須要穿於木棍上,使用時通過踩壓礫石帶動木棍向上抬升,翻動土壤,然後在通過礫石將種子播進土壤中,再將土翻回去掩蓋種子。使用穿孔礫石能夠完成翻地和耕種兩個步驟,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三、史前時代的收割和加工工具

農業活動包括翻耕、播種、收割和加工幾個基本步驟,每種不同的農業生產活動都有對應的生產工具。下面以收割和加工兩種工具為例進行介紹。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現代化機械耕作

1.史前時代的收割工具

史前社會中農業的收割工具最為常見的就是一種鋸齒形的石制工具,從外形上來看,非常近似於我們今天的鐮刀,因此稱其為石鐮是比較合理的

。以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裴李崗文化出土的石鐮為例,這種石鐮尖頭寬尾,刃部呈鋸齒形,在刃部末端還有一道內凹的三角形缺口。從出土的實物來看,裴李崗文化在當時種植的農業作物主要是粟,是一種典型的旱作農業作物。使用這種石鐮需要與木質或者骨質的柄捆縛,石鐮的上下內凹應該就是捆綁繩子的槽口。使用石鐮刀能夠較快地對這種根莖類植物進行收割。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裴李崗文化石器

另外還有石刀在當時應該也能夠用來收割農作物,刀是從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工具,應該屬於一器多用的工具。新石器時代的石刀多數也有穿孔,有的石刀甚至穿孔甚至可達十幾個之多。這種石刀的捆綁方式應該是以繩子反覆穿引纏繞柄,以便能夠使得長柄牢牢繫於刀上。石刀能夠切割植物根莖、枝葉,還能夠穿孔隨身系掛攜帶,是石器時代最為常見的萬能工具。

2.史前時代的農業加工工具

史前時代常見的農業加工工具主要是石磨盤和石磨棒,這兩種工具往往是配合使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當時主要是用來給採集而來的各種堅果類食物脫殼或者對橡果等植物進行磨粉處理。作為一器多用的工具,磨盤和磨棒還能夠用來加工各種礦物燃料,石器時代人們常常使用一種名為赭石的有色石料進行繪畫創作,這種石料使用時需要先磨製成粉末狀,然後再用水調合成溼潤的顏料。赭石顏料顏色鮮紅,如同血液,是史前人類最喜愛的顏料之一。

在鐵質農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都是怎麼進行農作的

石磨盤和石磨棒

新石器時代農業社會也常見石磨盤和石磨棒,在當時應該是用來給穀物脫粒的,當時沒有風車、打米機等工具,使用磨盤脫粒是最為有效的加工方式了。另外,當時南北方種植作物差異的原因,有的農作物是需要脫粒後再加工進行磨粉才能食用的,磨盤磨棒也是很好的磨粉工具。經過磨粉的穀物可以製作成麵條、麵餅等食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麵條,在此之前人們必定已經有意識地對穀物進行磨粉處理了。

結語:每一個時代都有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力,石器工具就是史前時代的生產力代表。刀耕火種就是當時社會中最為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了,受制於自然條件和各地區發展情況的差異,史前社會的農業發展水平並不一致。通過考古材料我們能夠看到,在史前時代還有極大多數地區甚至沒有經歷過農業發展,而一直以狩獵採集過渡到了遊牧社會。作為史前社會先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農業帶給了史前人們定居生活、帶來可社會複雜化的產生和以農業為主的早期國家的誕生。

參考文獻

杜甫《憶昔》

周國興《石器時代的"萬能工具":穿孔礫石或穿孔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