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在新疆,有山就有草原,有草原就有草原牧民的足迹。

那里有驼铃阵阵,有牛羊成群,于这辽阔天地之间,牧马扬尘奔驰,独享悠然时光。《远去的牧歌》便和她的名字一样,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视角,全景还原了新疆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作为极其少见的采用巨幕格式的文艺片,与其说《远去的牧歌》是一部电影作品,不如说它是一首带着布景的散文诗。各种长镜头、微距镜头和航拍的运用,让空间更真实完整,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近几年我们听了太多的“电影就是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殊不知其实当有人将自然本身不加掩饰地在你面前展现的时候,便早已经胜过万语千言,这是一种真正能够触及灵魂的力量。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在草原上,生命肆意舒展,自由而不羁,在这里你将格外能体会到“天之高远,地之浑厚”。草原的儿女也是这样,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往往格外洒脱,也格外珍视。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影片中把生命中的“生死别离”和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轮回并行交替,生成“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离”的错落叙事,这一点与影片的配乐不谋而合,草原牧民的民族音乐曲调有着草原民族所共有的哀伤,这是一种对自然既崇敬又无奈的悲哀。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甚至影片本身也是在告别,但这并不意味着衰亡,而是凤凰涅槃一般获得了永久的重生。《远去的牧歌》将这些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拍摄,便是让游牧文化再度焕发生命,把草原的苍茫和消逝的悲哀凝聚为一场盛大的飨宴,邀请我们每个愿意好好感受生活、触摸纯粹的观赏者去聆听风过草原的悲鸣,去体悟长河落日的壮阔。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草原牧民不仅坦然应对生命消逝,他们对生命降临也充满感恩。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影片中的这一细节,胡玛尔在捕猎野狼时,首先朝天空放了一声空枪。在率性、正直的草原牧民看来,真正的猎人是不会趁虚而入,而是讲求要与万物公平、平等的竞争。因此,在发现猎物时先对着天空放一枪,一是提醒猎物,体现公平;二是看它是否正在孕育生灵。而影片中的另一画面,民俗仪式——割脚绊礼,则意在祈愿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和顺利。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这些草原上流传的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传统,就这样被一代一代的草原儿女传承守护下来。《远去的牧歌》唤醒着我们最真切的感动,那份迎接生命时的欢欣,告别生命时的隐忍,也正是这样的充满信念感的对生命的崇敬和对自然的敬畏,才更加动人心魄,才能够让我们在身处纷扰的都市生活时,也不忘初心,依旧温暖纯良。

“愿我们转秋牧场顺利,来年风调雨顺。”

“愿我们平安回来,明年草木茂盛。”

三代牧民在将毡房不停的拆解和重建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他们穿越漫长的历史走到了今天,还将从今天走向美好的未来。祈愿是一种能力,如果我们还能够祈愿、愿意相信,那么我们依旧是热爱生活、积极努力的。


豆瓣评分7.1 | 小众却不能小觑,吹爆这部抢救性草原题材影片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民族题材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远去的牧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瑰丽风景,更是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以草原牧民为代表的民族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刻画了草原牧民儿女积极浪漫又洒脱的人生态度。

虽然是小众题材的影片,但影片中那份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当今影视行业所稀缺的部分——那能够发人深省思考人生的、能够抚慰心灵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的,一份迟来的感动和一首未曾远去的心灵牧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