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為何是在西漢初年到來

秦朝的暴政使秦不過一十五年而亡

秦朝建國後,秦始皇過於急政,為完成自已雄偉的事業,在全國各地徵調青壯男子的平民和奴隸到邊關修建長城、馳道、在驪山建造始皇陵墓、阿房宮和派遣兵役戍守邊疆等等重大的國家工程設施。這是在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的條件下進行的,民眾所負擔徭役實在是無比的繁重。

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阿房宮

始皇推行政策,在全國各地範圍內都承認土地的私有制。原本這是一個利民的好消息,但是卻用各式的手段兼併農民手中自已的土地,或是這些沃土被大官僚和大地主私吞了,日子過得實在艱苦。這些沒了土地的農民們只能以“見稅什五”(需向所耕種的豪強交納產量十分之五的地稅)這樣如此刻薄的條件去耕作豪強的田地。

如此情形,農民衣食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平民還需將自已三分之二的財產上交國家,這些強制性的政策,百姓們沒有任何有說話的權利。可見,平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悲慘!

律法刑法的殘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平民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就要被判刑,甚至株連九族也不過是常事,滿街的犯人難以想象是怎樣場景。

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焚書坑儒之景

以及秦始皇為了鉗制禁錮人民的思想,實施了'焚書坑儒'的舉措,大肆殘殺手無寸鐵的儒生和焚燬大量有關儒學的書籍。在這短短的十幾年的光陰裡,秦始皇推行如此多害民損己的措施,這便是使秦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徵。在這樣變本加厲的負擔之下,人民哪裡承受得起?

持續的戰亂讓人民倍感期盼祥和富足的生活

秦二世後,先後暴發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六國復國運動等,這些起義使秦國這個國家很快就分崩離析。當項羽得知劉邦攻破咸陽城之後,馬上親自率兵從鉅鹿趕往咸陽,殺了秦王子嬰,並縱火焚燒秦王的宮殿,據傳這場生生不息的大火焚燒了三天三夜。隨後項羽自行分封天下,封劉邦為漢王等,自封自已為西楚霸王。

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楚漢之爭的形勢

隨後長達4年的楚漢之爭拉開了序幕,雙方為爭奪皇帝的寶座,相互廝殺。原本極佔優勢的項羽在戰局上穩如泰山,但他剛愎自用、崇尚武力,而劉邦從起兵那天起一直在招攬軍心、民心,從未間斷過,並且他知人善用,實力也逐漸由弱小慢慢變為強大。

最終,果然是劉邦贏得了大勢。劉邦的軍隊將項羽極其部下的殘兵包圍在垓下,項羽深感無力迴天,自刎於烏江邊,劉邦取得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人民所期待的和平安逸終於到來!

劉邦的政策助“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形成

建國後,當時百姓流離失所,大片的沃土荒草叢生,社會呈蕭條荒涼之景。劉邦為重建好這百廢待興的國家,汲取了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時期的戰亂紛飛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決定採納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施政,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以安撫百姓穩定生產。

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劉邦之像

劉邦在位時以文治理天下,詔令天下徵用儒生,深知秦王嬴政和西楚霸王項羽沒有做到知人善用,發揮賢士的作用為朝廷效力,因此在各地廣泛求賢。學習並繼承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郡縣制,並建立新的制度——郡國並行制(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推行分封制)。同時廢除了秦朝苛刻的律法刑罰,單是這條政策便能給予百姓許多的福利

提出以法家思想為輔的法律思想,劉邦不贊同秦律的嚴刑嚴罰的做法,廢除了秦朝的連坐制和夷三族的刑法,還提出了'德主刑輔'的想法。平民階層的劉邦也自然清楚百姓對高壓律法的反感,制度的律法多以教化為主,使得國家律法達到嚴松相當、相輔相成的效果。

農民出身的漢高祖劉邦十分深知的百姓的需求是什麼,也瞭解秦末百姓為何要揭竿而起。為了讓千千萬萬的百姓不再發生暴動,在經濟上實施了一系列利民利己的政策。

比如輕徭薄賦,減輕田稅地租以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凡是平民因戰亂飢餓的奴婢可以從回庶民,釋放人民需要的自由;讓士兵還鄉務農,大大增加了發展農業經濟的勞動力,解放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力,以恢復國家的經濟、穩定社會局勢。這些政策措施不僅僅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穩定民心,還鞏固穩定的國家統治的秩序。

"文景之治"開創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在漢文帝即位之前,漢朝經歷了諸呂之亂的動盪。之後撥亂反正,形成一個良好的局面。文景時期,統治者繼續推行休養生息之政策,重視農業生產,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將田賦降到三十分之一,以勤儉治國,反對奢華之風。

內興農業,外定邊疆。文帝期間抵禦匈奴的進犯和感化南越使其稱臣,景帝派大將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重視'以德治民'虛懷納諫再次修改刑法,刑法再次輕了些許。

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平定七國之亂局勢圖

在文景時期,吏治十分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農業發展得甚好。據統計,西漢前期農民的農業賦稅負擔是整個封建王朝最輕的,文景二帝共治下41年,出現了封建王朝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盛世緩緩而來,這是一個強盛的時代、一個寧和的時代、一個穩定的時代,這同時也是漢武帝大開疆域領土時代養精蓄銳的重要物質基礎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