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沒有外戚專權

綿綿江水自古奔騰不息,自沱沱河到揚子江邊,歷史風雲不斷變換,金陵江邊,南京古城送走又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開始,自此歷經276年的大明王朝自始至終未有出現過外戚專權的局面,這是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王朝比較罕見的現象。尤其在國祚綿長的漢族大一統朝代中,漢族政權更容易產生外戚專權的現象。

外戚,這個一直伴隨中國封建王朝的特殊群體,在史書中有不同的稱呼,大多數人所熟悉的不過那幾個尤其出名的幾個人,幾件事,諸如呂氏專政,王莽篡漢,其實外戚也是裙帶關係的一種。封建王朝的一大特點就是家天下,如果天下屬於這一家子,那麼就會因為裙帶關係,扯出一堆問題來,就比如現在社會上的現象。中國曆經兩千多多年的封建王朝,多數朝代,外戚,這一群體都曾權傾一時,而明朝兩百多年間,未曾有外戚專權的現象,這個解釋起來既複雜又簡單,首先,讓我們先看看歷史上幾起容易被忽略的外戚專權:

何氏專政

東漢末年,屠戶何進,因妹妹被選入皇宮,得到漢靈帝寵幸而被封為郎中,隨後升虎賁中郎將,一直做到權傾朝野,再到中平六年,被張讓等人謀害。

大多數人對何進的熟悉度大多源於三國演義裡引董卓入京,引起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然後三國鼎立,各路人馬,良將,謀臣,互相算計,攻伐,廝殺。然而最容易被那些光芒掩蓋的當是何進,其對後世的影響,用現在的眼光看,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局面,一個屠戶,文化不高,卻把握著漢王朝的興衰命運,這是歷史丟給他所不能承受的重任。而他被推到這個位置的原因——外戚,太后的兄弟,皇帝的舅舅,對於身處危險的皇權來說,孃家人遠比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大臣來的更有安全感。

明朝為什麼沒有外戚專權

影視圖

以隋代周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廢周自立,建都長安,後來改名大興。翻一翻隋文帝的家族歷史,其父楊忠是北周的軍事貴族,官至隨國公,其女為北周皇后,所以他其實是北周國丈,關中楊氏,大門大族,有背景,有實權,只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小孩皇帝,北周靜帝宇文闡。

明朝為什麼沒有外戚專權

劇照

從以上兩路外戚專權的例子裡,我們基本可以得到一個明顯的結論,就是外戚要干政,甚至是篡位,需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皇帝年幼,外加一個政治條件:掌握實權,而掌握實權又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大門大族,有名望有實力,不是女兒嫁皇帝,就是姐妹是皇妃,另一種是皇帝昏庸,愛屋及烏,實際上把一些朝廷大權都委託給外戚,諸如國舅,國丈一類的。

第一種,很好理解,名門大族,家底厚,門閥故吏盤根錯節,實際上掌握著朝廷的運營中心

第二種,僅僅依靠外戚的身份而獲得的特權,問題是為什麼皇帝願意把權力分給外戚,也不願意分給自己的族內兄弟姐妹呢,其實細細來看,外戚篡位的風險和要求更高一點,自己握著實權的小兄弟在身份和官員認同方面更簡單一些,所以分權外戚,外戚也是依附於皇權本身,只要皇帝自己沒事,外戚也不敢鬧事,所以昏庸的皇帝有時候也並不是真的昏庸,他們可能只是比較懶。

如此得到一個公式,皇帝年幼加上控制實權的外戚,便可左右朝廷,這是一個通用公式,用以上兩個前提來找明朝最相似的例子,然後分析一下為什麼沒有外戚干政。

公元1572年,也就是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

提到這位皇帝,人人皆知的都是他幾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是這裡要說的卻是另一個情況:幼年登基,這一條符合外戚專權的先決條件了,然後再來看一下政治條件:掌握實權,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其父李偉,原本是瓦匠,因女入選,從錦衣衛指揮使坐到了武清候。這就是萬曆皇帝的外戚,出生貧賤,沒能力,沒實權,朝廷上被張居正等一幫文臣掌控,明朝的外戚也只能仗著外戚的身份幹一些,貪贓枉法,欺男霸女的事情,想左右朝廷,沒有背景,也沒實力。

我們從獲得政治實權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其一,文官當政,多有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舉仕,門閥世族早已消亡,加上文官當政,沒有背景的官員結成了黨派,再加上明朝外戚多出自於平民之家,這一點上看整個明朝的格局,自帶實力的家族基本消失。

其二,明朝對於外戚的傳統一反前朝分權外戚,猜忌藩王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諸王,在明成祖朱棣奪取侄子的皇位之後,連帶把藩王的實權也一併收了,終明一朝,外戚無權,藩王也無權,朝廷內黨派多如牛毛。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沒有外戚專權的原因,一來是文官階層的興起,沒有外戚生存的制度土壤,二來,自漢唐以來的門閥貴族經濟的瓦解,市民化的經濟更發達,到明朝更為徹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