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固然是有好處的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是有好處的。縱觀古今中外,古有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今有陶行知講到“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一問”;國外有雨果說到“學問,學問,一學二問,不學不問,是個愚人”。眾多文學大家皆是贊同“問”這一求學求知之術。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我是一位正在求學之路上的大學生,在我的記憶中,從懵懂無知的小學時代到埋頭苦學的高中時代,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裡,老師與家長都在不斷強調“問”。

“你不會這道題快去問呀!”母親在旁邊嘮叨著;

“考試考成這樣,你就不能追在那些比你學的好的那些同學後面多問問”父親看到成績後批評著;

“你不會拼積木,在這瞎弄什麼,去追你哥屁股後面問去”爺爺用一口家鄉話讓你去問問你哥怎麼拼樂高。

這是不是大家都經歷過的呢,周圍的長輩一直在強調多去問!誠然,問可以讓我們得到“高手”的幫助,讓我們迅速擺脫當前的困境,讓我們得到別人的方法。但是,如此多問,多問,多問,那麼“問”,真的是像長輩所說越多越好嗎?

“?”並不是越多越好

“同學們啊,有什麼不會的題快來問呀”老師在講臺上吆喝到。緊接著同學們蜂擁而至將講臺圍的水洩不通,各有各想問的問題。雖然其中很多人問到了考試考的類似題,但是他們其中大部分成績還是不甚理想。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還有生活中一些東西的運用或者製作,問完別人後會了,過了幾天如果不經常操作也就只剩下模糊的記憶了。

是老師和別人教錯了嗎?顯然不是;是自己聽錯了嗎?可能性很低,最有可能得是問的方法出了問題。

想想自己為什麼問別人?是因為不會。嗯,沒錯,這是一方面。但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懶惰懶的思考懶得動手怕自己嘗試時碰壁受挫,於是乎去問別人,問的很多,問的很細,自己就很輕鬆,不用動腦,不用探索,去照搬自己問來的方法,真是甚是輕鬆呀!

但是,這樣不就成了一臺復讀機,別人探索出來的方法被搬抄到自己手上,不知道這個方法的原理,只知道生搬硬套,這樣的多問別人,只會讓自己失去探索能力,失去思考能力,失去創新能力,這樣也與那些文學大咖所提出的“問”背道而馳

你可能通過“問”成為一時風流,但最終會因創新不足、死搬硬套被時代潮流所埋沒。

因此,無腦多問只會扼殺自己的思考與創新能力

“?”應該這樣做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富蘭克林曾說“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毫無用處”,由此可見,帶著自己的思考去問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獲得解決難題的能力,通過別人告訴自己的方法與自己鑽研出來的方法進行對比,完善自己的方法,發現自己的思維漏洞,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讓“問”成為增強自己能力的有力工具。

華羅庚勇於質疑,伽利略勤思好問,問可解疑問可知新,若盲目多問,也只能泯然眾人邊思邊問

方成大器

因此,“?”並不是越多越好,唯有活問思問,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與能力,真正讓“?”有所值!

你們是怎麼看待“?”呢?下方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