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為何用《西江月》的詞牌來寫賈寶玉,而不是其他詞牌名?

曹雪芹為何用《西江月》的詞牌來寫賈寶玉,而不是其他詞牌名?

《紅樓夢》在第三回中描寫寶玉,除了最直觀的外表描寫外,還有兩首詞:後人有《西江月》二詞,批的極確。詞曰:

(其一)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其二)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不說放在《宋詞三百首》中來比較,即便是同書中的其他詩詞比照來看,也不能說是文雅和有意境的,甚至可以說有點俗。這當然是曹雪芹故意為之,可為什麼選擇《西江月》呢?

《西江月》詞牌非常古老,崔令欽《教坊記》所載教坊曲名有二百七十八調之多,這些曲調,都是唐明皇開元年間長安左右教坊妓女所常肄習的,其中就有《西江月》。清末時敦煌發現的唐人寫本《琵琶譜》,也保留了《西江月》。

《西江月》曲譜就是首慢曲子,適宜表達舒緩和諧的一些主題。詞牌的韻位安排異常勻稱,但除首句不協韻外,其餘句句協韻,也就是韻位過密,卻是應該適宜表達激切緊促的思想感情。

可在上下闋的結句換上一個同部仄聲韻的,也就是韻位進行了均調,卻又呈現出了低徊掩抑的情致,同時也有了加強氣氛的作用。就是說《西江月》詞牌在音樂性上很有戲劇性。

因此《西江月》在曲詞上給人帶來的是直抒胸臆的感受,但本身卻是一首慢曲,這就在藝術性上帶來了很強的衝突。尤其是元、明代人以曲寫詞,淺白流暢才是美的。

曹雪芹為何用《西江月》的詞牌來寫賈寶玉,而不是其他詞牌名?

也就是說不用什麼言外之意,讓人讀後感到痛快淋漓的就是好作品。所以元、明兩代只追求像曲這樣的流暢,什麼都說完了,也就失去了詞所特有的曲折深幽富於言外之意的美學特質。這在當時的小說中就有所體現。

如《水滸》三十九回描寫宋江題反詩“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詞,便喚酒保索借筆硯來。起身觀玩,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宋江尋思道:“何不就書於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睹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乘著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道: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又如《西遊記》二十四回描寫八戒被菩薩戲弄“呆子對他們只是磕頭禮拜,其實羞恥難當。有《西江月》為證:

色乃傷身之劍,貪之必定遭殃。佳人二八好容妝,更比夜叉兇壯。只有一個原本,再無微利添囊。好將資本謹收藏,堅守休教放蕩。”

再如《金瓶梅》八十二回開場詩就是首《西江月》:

聞道雙銜鳳帶,不妨單著鮫綃。夜香知為阿誰燒?悵望水沉煙梟。雲鬢風前綠卷,玉顏想處紅潮,莫交空負可憐宵,月下雙灣步俏。

從上述例子中不難看出,《西江月》這一詞牌在元、明兩代的發展中,因其獨特的藝術性,已經遠離了曾經的文人詞,逐漸過渡到了流行歌詞,大量口語、俗語入詞。

像蘇軾的“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樣的詩化之詞已經很難再從明、清兩朝的文學中看到了。這當然也是受眾不一樣,發生變化了。

詩詞主要是服務於文人墨客,小說卻是服務於社會底層的市井小民。詩詞在明清時期已經漸漸弱化,所以小說中的詩詞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也是必然的現象。

曹雪芹為何用《西江月》的詞牌來寫賈寶玉,而不是其他詞牌名?

當然,清代以來,詞這一文學體裁又得到了復興,乃至到了晚清出現了史詞。但這些大多以慢詞、長調居多,能夠容納大量的議論。

像《西江月》這類的小令本就不受重視,尤其是《西江月》在藝術性上還不是很好掌握,因此,不受清代詞人的待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就以創造了大量小令的著名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來說,翻遍《飲水詞》也未見一首《西江月》。

《西江月》在有清一朝,沒有能夠得到幾個詞家的青睞,即便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使用了該詞牌,但也只是藉助其特有的美學特徵,以表現寶玉的獨立、自由的思想,所填寫的內容便不是很能夠品評的。

就像葉嘉瑩先生所說的,《紅樓夢》書中的詩詞在藝術性上是沒法子和唐詩宋詞來比肩的,但放在小說中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卻是極好的。就是說《紅樓夢》中的詩詞是不能夠單獨拿出來看的,是要將其作為小說的一部分來進行品味的。

就像這兩首《西江月》,雖然是比較淺白的,但用來表現寶玉的真性情卻是極好的。紅學大家蔡義江就評過這兩首詞,說賈寶玉是“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等,看來似嘲,其實是贊,因為這些都是借封建統治階級的眼光來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來。

其實從脂硯齋的眉批中就能夠看出來,“末二語最要緊。只是紈絝膏粱亦必不見笑我玉卿。可知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紈絝矣。”脂硯齋也是知道曹雪芹這麼寫是為了小說更具有戲劇性的。

作者:張寶永,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