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里的童趣,濺出愛與藝術的光芒

親近自然,親近泥土,彷彿是人的天性使然。在這細碎肥沃的土壤中,有萬物生長,有微觀世界,亦有千千萬萬充滿童趣的時刻。還記得小時候,一堆土,一汪水,轉眼間就能夠變成栩栩如生的泥塑小鳥或是泥巴大炮,小孩子的眼裡滿是靈動的驚喜。也有時穿著涼鞋踩進去,吧嗒吧嗒,一個髒髒的小腳印就出現了,嘿,想不想變成一隻小泥猴?

閒暇時喜歡陪著孩子玩泥巴,雨後帶著泥巴的水坑裡,有無數的歡笑;剛澆完的菜地裡泥濘不堪,那是孩子最喜歡的“手工材料”;有時回到農村老家去,挖一堆塑型效果比較好的黃土,一轉眼就變成孩子們的“遊樂場”。泥巴帶給我們的歡笑有很多,我卻從來沒想過竟然有這樣一本“有點汙漬”的繪本——《泥猴!泥猴!》這個簡簡單單的題目,配上稚嫩的字體和黑色的封面,有種說不出的搗蛋氣息。信不信,這一定是寫給喜歡玩泥巴的小調皮蛋的書~


泥巴里的童趣,濺出愛與藝術的光芒

這本書的文字簡單通俗,偏低幼,適合小寶寶讀。“泥猴”這個稱呼特別帶有中國傳統的風格,帶著一點寵溺,有帶著一絲可愛,這不正是孩子們喜歡的小玩伴嗎?所以我告訴三歲的女兒:“這本書的名字叫《泥猴》。”她立刻眼睛放光:“是小猴子嗎?是泥巴做的嗎?”來吧,一起去書裡看一看吧。

環襯是一抹完完全全的黑,扉頁又換成了純白底色,一隻綠色的小青蛙蹲在正中間,看著前方,彷彿躍躍欲試。你看見了什麼?


泥巴里的童趣,濺出愛與藝術的光芒

果然,下一頁,它蹦起來了!在這個左右跨頁中,左側是白色背景下跳躍的青蛙,右側是純黑,配文:“啊,泥坑!呱——”這簡單的一句話讀出來,夾雜著驚喜和歡笑,跳進去會怎麼樣呢?


泥巴里的童趣,濺出愛與藝術的光芒

翻到下一頁,依舊是黑白搭配的左右跨頁,之間黑色的泥坑邊緣綻出了泥巴的痕跡,使得右側跳躍的青蛙整個都變成了黑色的印記。“呱——”這張開的大大嘴巴,這繃直的後腿,這睜大的眼睛,還有向上躍起的弧度,彷彿都在訴說著這隻青蛙在泥坑裡蹦跳時的興奮勁兒。來吧來吧,彷彿它在召喚著大家。

跳進泥坑裡變成泥猴的,可不光有青蛙呢,貓咪、小狗、蛇、鯰魚、鰻魚、烏鴉、熊貓,甚至連寶寶和媽媽都進去了。越往後讀,越興奮,越讀,越有趣。彷彿跟著他們的步伐,我們也跳進了泥坑裡。這黑乎乎的泥坑是多麼神秘有趣啊!

這冊繪本在色彩上很好地運用了對比的設計。跨頁左右兩側的黑白設計,把泥坑內外的場景進行了先民的對比,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小動物們身上的色彩,不管是綠色的還是粉色的,從泥坑裡出來後都變成了黑色的輪廓,拖著長長的腳印,以及毛髮上甩下來的泥點點,帶著“泥水”的繪本,有這麼多真實生動的細節,難怪孩子們那麼喜歡呢!


泥巴里的童趣,濺出愛與藝術的光芒

《泥猴!泥猴!》這冊繪本還可以作為科普讀物呢。青蛙的跳躍,小狗的毛髮,蛇、鯰魚和鰻魚交纏在一起,更是適合小寶寶的觀察力遊戲。它們跳入泥坑前和跳入泥坑後的變化,可以作為小寶寶理解物理現象的趣味教材,小腳印、泥點點又是怎麼出現的呢?聽聽小寶寶的回答一定非常有趣。“小狗甩了甩腦袋,甩出了很多的泥點點。”“蛇和鰻魚在泥巴里纏在一起解不開啦!”這冊繪本不適合過渡解讀,只需要多問一個“為什麼”,孩子們會在這簡約又張力十足的圖文見創造出新的驚喜。

這冊繪本還可以作為躲貓貓的書使用。我們都知道小寶寶喜歡通過躲貓貓書來感受前後的變化,體會發現時的那份喜悅。這冊繪本雖然沒有躲貓貓黨的設計,可是泥坑的加入無意可以作為很好的遮掩,從泥坑裡出來,你還認識它嗎?它有什麼新變化呢?相信處於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寶寶一定又有了很多新的觀察。


泥巴里的童趣,濺出愛與藝術的光芒

尤其是本書最後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的場景,真的是點睛之筆。我們都知道小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需要不斷地體驗爸爸媽媽的陪伴,體驗這種愛的伴隨。像跳泥坑這種探險和遊玩活動,他們也會確認一下爸爸媽媽是不是在身邊。當小寶寶要跳入泥坑時,出現了兩次“撲通,撲騰”的聲音。原來是媽媽也跳進來了!他們面對面大笑的場景,是多麼默契溫暖啊。也許書的作者就是鼓勵我們和孩子一起投入到玩耍當中,去感受孩子們的喜悅吧。讀到這個地方如果和寶寶做一個角色扮演,寶寶們一定非常喜歡。

本書的結尾也很調皮,黑黑的泥坑背景上,有一行白色的字:“下一個泥猴,會是誰呢?”你猜,會是誰呢?帶著寶寶去試試吧,變成泥猴的感覺真的很不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