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嗨,大家好,我是蟹肉

如今这个时代,总是到处充斥着竞争。资源的稀缺性,让我们无数次被告知:对不起,因为机会有限,你不够好,所以你输掉了与他人的竞争,错失了你想要的东西。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也读过和写过不少关于如何提高个人竞争力的文章。

直到这几天,我阅读了由哈佛心理学导师、知名潜能挖掘专家肖恩·埃科尔创作的《大潜能》。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埃科尔提出了“大潜能”和“小潜能”的两个概念。

小潜能,是自己可以取得的有现成就;而大潜能,是在与他人相互促进的良心循环中可以取得的成就。

和他人合作,真的会比自己一个人独自努力,独享成果更有效吗?

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去融入团体,积极写作,从而让团队和个人都能够获得最大的价值呢?

他人的力量为何如此重要?

  •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过于强调个人会给我们的潜能设置“软上限”

罗振宇最近在《奇葩说》中的表现频频遭人诟病,但最新一期节目中,他提到这样一句话:

“问题不可能由产生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你有没有过自己一个人奋战到天明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同学却刚好擅长,分分钟完成解答?

你有没有过自己反思良久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和前辈一聊,对方寥寥数语,就把你完全点醒?

你有没有过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是交出的作品却被一个你完全看不上的对手打败,只因为他拥有更好的团队,更多的帮手?

我们再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我们终究是孤身一人,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团队却可能激发出更多的可能。

就像乔布斯所说:“商业上精彩的东西,不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努力的成果。”

  • 成功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最合适者生存”

埃克尔曾经以1600名哈佛大学学生作为样本,搜集了他们从家庭收入、高中时期的平均绩点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到睡眠时间、参加俱乐部的数量等数据,试图预测出他们中未来最幸福和最成功的人。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数据无比庞大,以至于他当时的电脑不断崩溃。

在分析这些数据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学生的个人特质和他们的表现几乎没有任何关联。

脸书上的朋友数量、家境的富有和贫穷、性格的外向和内向,都预示不了任何数字,直到发现一个特例:社会联系,也就是学生们适应校园文化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由个体竞争力决定的“适者生存”法则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融入环境和团体写作能力决定的“最合适者生存”。

我们往往以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然要拼个你死我活,然后the winner takes all。

可事实上,不论是优势方,还是劣势方,都不该把战场局限在固有市场和领域上。

借助他人力量,可以让弱者有所依附从而存活下来,更可以让强者通过对自己工作的结构性调整,与团队其他成员互相协作,节省成本,专注于开拓新的领土。

这也正是“大潜能”的含义:通过提升而非限制他人的成功率,获得竞争优势。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 我们有多容易被他人影响,就有多大可能从这样的影响中受益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本来早上心情很好,却因为挤地铁时他人手里早发的油渍蹭到了自己的新衣服,毁掉了一整天的心情;

客户的一封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投诉邮件,让你昨天才因这个项目获得奖金而雀跃的心情被毁于一旦。

我们都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但凡可以加以利用,对我们个人的发展也会有非常大的助力。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曾经发表过这样一项研究,如果你正看着一座山,有朋友陪在你的身边,比起你一个人面对这座山,会让你觉得山的陡峭程度降低10%-20%。

也就是说,即使他人只是安静地远远驻足,我们依旧会因为感受到他人可能提供的资源和帮助,而让我们相信自己更可能克服困难,实现成功。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很优秀的球员,他们宁愿转会去一支顶级球队中成为“最普通的一员”,甚至会因此失去首发位置,但他们也不愿意在一支普通球队中成为“最耀眼的一员”。

这就像之前英超利物浦落魄之时,队中的绝对中场核心库蒂尼奥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远走当时的顶尖球队巴塞罗那,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主力不保,可能不再享有众星捧月的待遇,但是对更多荣誉的渴望还是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当然其中也会有薪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因为一支明星球队的每一个人都仿佛自带光环,而反之相比其他球队,他们的明星球员却往往会受制于球队的成绩,而影响个人的荣誉和关注度。

既然他人的力量如此重要,那我们又该如何充分且科学地借助他人力量,为我们的个人成功助力呢?

如何通过借助他人的力量,使我们走向成功?

埃克尔在书中提出了一个SEEDS模型,设计了五条策略让我们打造一个个人与集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彼此互相促进。

  • S(Surround):被积极的影响者包围

在如今互联网把我们看似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联系。

我们都知道,和本身具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我们也自然而然地会被感染到他们的积极和热情,此外,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愿意接近更加优秀的精英们,也更愿意和与自己相处起来更合拍的人相处。

可比起这样,更好的方式却是让我们身边能够影响我们的人群变得更加多元化。

如果总是和与我们自己更相似的人接触,也许我们的确会更舒服,但也更难走出舒适区,更难碰撞出超越我们的思维火花。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而埃克尔提到了三种朋友,应该是我们的得力助手:

  1. 支柱:忠诚支持者,无论发生什么都会无聊见为我们保驾护航,以家庭成员为主;
  2. 桥梁:把我们与外界相连的联结者,既可以为我们打开探索新世界的大门,也能够为我们拓宽人脉,以各种各样的朋友为主;
  3. 扩充器:各种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人,比如遥远的偶像和业内大牛,比如有过一面之缘的老板和教授等等,带给我们前进的力量。

在他们为我们带来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价值,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维持住两人的情感联结。

  • E(Expand):赋能他人。

传统意义上,我们总是以为一个人应该先具有一定的权威和能力,才可以具有领导他人的资格。可事实上,一个团队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为团队的进步带来正面的影响,只要给予他相应的机会和可能。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好的领导,也不是通过所谓的官方认可或授权,而时需要通过展现自己良好的领导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把人们聚集在一起。

而这里的领导力,就体现在如何真正地激励他人,让他人发自内心地愿意成为现状的变革者,团队的推动者。

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方面:

  1. 设身处地地思考他人真正的需求:不要强行施加外在压力,而是关注内心需求,从而激励他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为什么需要改变,从而真正做出改变
  2. 用真实的进步来挖掘更大的潜能:告诉团队取得的进步,从而激发大家的成就感和对团队的荣誉感以及个人的使命感

激发大潜能,第一步就是要增强身边人的力量,从而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 E(Enhance):通过赞美巩固资源。

我们都知道赞美的力量有多强大,我们自己收获赞美,就能拥有更好的心情去克服未知的困难;我们身边的人收获赞美,同样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间接帮助到我们。

可是,究竟什么样的赞美才能夸到点上,既不会太随意显得不真诚,又不会太夸张显得尴尬呢?

  1. 停止比较式赞美:不仅要拒绝直接比较,比如“你做得比他更好”,这无形中又一次回到了上文中的零和博弈,好像非要一方胜过另一方才行,更要剔除掉最高级的赞美,比如“你是整个部门里演讲最好的”,这更是已经潜意识里把表面受赞美的人限制在了所谓“整个部门“的小潜能中了
  2. 赞美应该具体且真实:具体的赞美会让赞美显得更具说服力,比如”你今天回复的这封邮件措辞很得体,回应客户的需求也很准确“远比“你写东西还不错”更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受赞美的动力,而真实则不仅强调赞美内容本身的真实性,更要求赞美者情绪的真实性,毕竟我们大多不愿意听虚伪的阿谀奉承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 D(Defend):学会抵抗负能量。

埃克尔的研究显示,早上花3分钟浏览负面新闻,6-8小时候一天不开心的可能性要高上27%。可是在如今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一定不会受到y负面信息的侵袭。

关于这个问题,也可以有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一起抵挡负能量:

  1. 在日常生活中建造“护城河”:早上吃早饭前,以及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后不接触媒体,砍断所有可能的信息来源,用这一段时间为我们的生活围出一片清净
  2. 关闭手机的提示音和推送:推送和消息的提示音常常会打断我们的规律生活,甚至会莫名激起我们的焦虑和烦躁情绪,关闭后主动选择看自己想看的app,浏览自己想接收的信息,拒绝成为信息的奴隶
  3. 拥有一个规划好的假期:事先完成交接工作,让度假尽可能不被打扰;事先安排好假期规划比如酒店、行程、交通等,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彻底让我们好好放松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 S(Sustain):维持潜能增长

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借助他人的力量,来给予我们帮助,增强我们的潜能,但如何才能使这样的潜能增长维持下去呢?

如何始终能够吸引到他人的帮助?

如何始终能够获得他人的积极影响?

如何始终能够从他人对我们的影响中获得助力我们成功的力量?

  1. 为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义”:人活一世,支撑我们始终前进的很大程度上正是使命感,当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甚至还能启发和激励他人找到他们生活的意义时,自然能够开发彼此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让我们的潜能最大化
  2. 庆祝小成就:为我们一起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就而喝彩,是增加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步骤,这是属于我们一起取得的成就,更能够帮助我们强化自我形象,吸引身边的人一起把能量聚焦到正确的方向
  3. 扬长避短: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被老师和老板挑剔我们的毛病被要求改正,可其实比起改正缺点,充分发挥优势则划算得多,也更容易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我们的身边。
你工作那么努力,却始终表现平平,因为你没发挥你的“大潜能”

结语:

谷歌曾经启动过一项名为“亚里士多德”的大数据项目,试图通过分析人才的特质来打造完美团队

最后的结果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完美者”,而只有当团队的个人对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意识,并且团队能够营造一种让团队成员自由平等地分享观点的氛围,那团队就能展示出最好的表现。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被告知竞争之下脱颖而出的“个人的力量”有多重要,却忽略“在他人的帮助下可以获得更强大的力量”。

他人的力量有多重要?

  • 他人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个人能力的天花板;
  • 他人的力量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克服更大的困难;
  • 而只有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让我们一起拥有竞争优势,冲出原有格局的局限。

而如何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取得成功呢?

  • 尽可能在身边聚集积极的影响者,建立“三维社交圈”;
  • 给他人赋予能量,同时设身处地地想他人所想,激发更多潜能;
  • 真诚而具体地赞美他人,给与的赞美越多,我们自己也能收获更多的赞美;
  • 主动抵挡生活中的负能量,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 建立良性循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持续成长,互相促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