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對於自尊的評估

自尊,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是人格自我調節結構心理成分。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則成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自尊也有人稱為自我價值感,是對自己的綜合價值的肯定。受社會比較、他人評價以及自己做事成敗的自我肯定的影響。

自尊是情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人的自尊存在著驚人的差異,自尊是一種深刻的內在現象。

維護和增強自尊,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處於核心的地位,自尊不但與失敗相關聯,同時也與成功有著必然的聯繫,自尊喪失人們更多的不是感受痛楚,而是鋌而走險,將自己或他人置於危險的境地。比如自尊受辱後,老實人也會充滿攻擊性。

心理諮詢對於自尊的評估


自尊與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讚賞,並理想化密切相關。在臨床上,諮詢師最有效瞭解來訪者的自尊,也許就是詢問,來訪者讚賞他人身上的哪些品質。

對提高自尊而言,微不足道成績而受到獎勵和表揚,並不能提高人的自尊,來訪者自尊增加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治療師並不迴避瞭解來訪者令人厭惡部分。

精神分析對於自尊的關注,更多的是一種病態的自戀,是一種來訪者不能通過對內在的價值標準理性而恆定的調節自尊的狀態。(臨床的心理諮詢師應該理解任何一個尋求心理援助的人的自我價值感的脆弱。)

其他流派對自尊的看法

在存在主義看來,關注個體的自我感和自尊問題,是來訪者想要生存,維持自尊的能力,這遠比處理性和攻擊的能力重要的多。

而自體心理學則認為個體認同感和認同方式,關於自己是誰的自我協調感、維持及恢復自尊的措施高於內驅力及防禦機制。

而主體間性理論學派則更加註重諮詢師的主觀性和投情性,認識到治療時會不可避免的傷害到來訪者的自戀,因此需要諮詢師維護來訪者的自尊。雖然我們希望諮訪關係是平等的,但更多的時候,來訪者已然將自己放到了更低一等的水平線上。

諮詢師滿足不同個體維護和恢復自尊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千差萬別,這與諮詢師本身的人格特徵有著重要的關聯,諮詢師的自尊往往源自於他們充滿愛的行為,因此,如果無法找到與來訪者相關的部分,就會感到不安,諮訪雙方的自尊要素有著明顯的不同,來訪者對治療師的認同能力和利用治療作用會虛弱,而諮詢師也無法對來訪者進行投情,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來訪者會選擇較有權勢的,或者價格更高的心理諮詢師。這種現象尤其多見於自戀型人格的來訪者身上。

心理諮詢對於自尊的評估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句諮詢師的個人體驗,諮詢師的個人體驗會使諮詢師學習認識到自己的人格以及自尊的結構,只有諮詢師的自省力有著足夠的提高,才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來訪者。

在臨床上,實際每一次的心理諮詢的解釋都是對來訪者的一次傷害,經典的精神分析,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都應該由來訪者自己去獲得內省,讓其從自由聯想、夢、移情反應中得到答案,諮詢師所做的只應該是消除來訪者的阻抗,這種情況下,當來訪者出現自我領悟,自戀就會增強,這彌補了來訪者應接受別人的解釋,導致的自戀損傷,通過提高諮詢師的一致性和投情自體心理學取向的諮詢師在維護來訪者的自尊方面做得更加深入和徹底。

諮詢師的治療需要諮訪雙方共同努力,主體間理論學派重視諮訪雙方共同構建的移情及兩人間的互動,諮詢師承擔起治療過程中困難情感狀態的責任,來訪者自尊受損情況可能會顯著降低。

心理諮詢對於自尊的評估


評估何種因素支持特定來訪者的自尊,對選擇治療技術具有非常具體而又實際的意義。

在臨床上需要注意,不要對來訪者的自尊質疑,這是因為其早年間自體內化的標準,質疑無疑是在分離其早年內化的自體客體,這會使其產生怪異甚至危險的感覺,諮詢師應該理解來訪者獲取自尊的方式與努力,鼓勵來訪者改變與超我協調的某種觀念,使其與超我逐漸不協調,從而形成一種能夠從多方獲取的更加靈活的自尊,在這樣的過程中,諮詢師需要歡迎來訪者的憤怒,讓來訪者有機會認識表達消極情緒,也可以使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對於自尊提升,一般是通過內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諮詢師的治療應該導致調節自尊的內在結構得到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