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患者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十几年前我刚到急诊科工作不久就遇见过一位奇怪的病人,那是一位老人,一位六十多岁的独居男性,平时身体很好,没有严重的基础病。

一天夜里,老人一觉醒来又如同往常般的陷入了失眠的困扰,紧接着没多久便出现了心悸,胸闷,头晕等等一系列症状,老人赶紧拿起手机给城里居住的子女们打了电话,子女们不敢怠慢,迅速驱车赶回老家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了我院。

那天我正在值夜班,已经到了后半夜,老人来的时候症状已经改善了许多,但我能从他脸上的表情看出来他心理还是显得有几分紧张。

按照流程,我为老人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做了心电图,抽了心肌酶等血液指标送了检查,一个小时后所有的检查结果全部出来,一切正常,我又让专科医生会了诊,都没发现任何问题,后来老人自己说,“大夫我没事了,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其实从进了医院我就觉得好多了”

之后的半年里我又接诊过这位老人两次,每次发病的时间,症状和过程都差不多,每次检查也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几乎总是到了夜里就犯病,来了医院自然好,折腾了几次之后儿女们可能已经有些不耐烦,之后再也没见谁送老人来过。

在经历过这位老人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他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有的其实只是心理问题,然而十年前我还不到三十岁,在那个年纪我还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身体并无大碍的人夜里偏偏不能好好休息,非要胡思乱想的折腾自己和家人。

之后不久,我在临床上很快又见到了另外几个和这位患者情况类似老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他每次都会在后半夜的两三点来医院开些安定或是丹参滴丸之类的药,开完药也久久不愿离开,总是围在诊桌前同值班医生闲聊个没完,我从他的话语中得知,这位老人儿女双全也都很孝顺,老人退休工资很高,可以说晚年应该算是很幸福的了,然后老人自己却说自己实在是太闲了,闲的自己甚至有时候会感到害怕,特别是晚上,吃了药也没用。

我工作这十年来,发现有着类似心里问题的老人不计其数,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年人的心里问题也在不断地滋长,总的来说,我把问题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离退休综合征: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2、衰弱综合征:有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因素导致。常表现为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3、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4、焦虑症: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引起。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5、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 80岁后少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关爱患者,关爱老年人健康决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关注之上,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更不能只是空喊些像“你要想开些,别胡思乱想”之类的空话,作为一名医生,加强与老年患者之间的联系,使老年患者产生安全感,存在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比一般患者更多的关心,关爱。

所有人都会有变老的一天,当我们老去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许会疾病缠身,也可能会焦虑,抑郁甚至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于是我们更应该拿出更多的关爱献给她们,就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

关爱老年患者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