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MACD技術指標的核心邏輯

MACD指標為當前股市中被用的最多的,也是最經典的技術指標。既然經典、長久不衰,就被人“神話”,提出諸多使用技巧,來試圖驗證MACD指標的神奇,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位交易高手是看MACD指標操作而成功的。但是,MACD指標每每又在趨勢明瞭後證明其是對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就此展開深入的剖析,揭開MACD核心邏輯。

股市MACD技術指標的核心邏輯

MACD(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是Geral Appel 於1979年提出的,利用收盤價的短期(常用為12日)指數移動平均線與長期(常用為26日)指數移動平均線之間的聚合與分離狀況,對買進、賣出時機作出研判的技術指標。

上面是純數學函數解釋,不通俗,我們來翻譯一下。先看代碼:

DIF:EMA(CLOSE,12)-EMA(CLOSE,26);

DEA:EMA(DIF,9);

MACD:(DIF-DEA)*2,COLORSTICK;

MACD指標代碼僅此3段,就是說,該指標要電腦做的工作都在這3段代碼中(我對指標代碼稍微做了簡化處理,原意不變,圖形不變。是為了排除不必要的枝節解釋)。以通俗的語言翻譯如下:

{定義DIF:12日平均短線收盤價減去26日平均長線收盤價}

{定義DMA:DIF9個交易日的平均值}

{定義MACD:為DIF減去DMA。在圖中以紅藍柱顯示}

第一段:定義DIF,以今日往前連續12天的收盤價平均數,減去,以今日往前連續26天收盤價的平均數(加權與移動平均的解釋略去,避免把問題複雜化)。12天的平均數,視為短線,26天的平均數,視為中線。試想一下,一般短期股價波動更活躍,或上或下,而中期是把26日的股價平均,數值將更加平緩。假定短線上漲,12日平均數將大於26日中線平均值,這一段的意思為12日的平均數減去26日的平均數,那麼在圖形與數值上的就為“正數”。即DIF上穿0軸。

股市MACD技術指標的核心邏輯

圖一

第二段:定義DEA,將DIF以9個交易日拉平滑。即這個數值就是將DIF平滑而已,反應滯後與緩慢。

第三段:定義MACD數值,就是DIF-DIF九天的平均數(捨去*2,無意義,增長紅藍柱,視覺體驗更好而已)。

看圖一,我將MACD的DIF與DEA加粗了,上面均線只留兩根,也加粗顯示,看看是不是很接近?對,就是與均線差不多的東西!MACD指標代碼中,只調取了“收盤價”數據,然後以多日的收盤價平均值相減,不論怎麼減,關鍵數據就只有“收盤價”。這樣的指標憑什麼能預測或判斷後市走勢呢?以今日及以往多日的股價,就能推理出未來的股價?這顯然是沒有邏輯性的。但是,當趨勢已經形成後,MACD會讓你看著也漲了或跌了,原因就是其核心為“均線的變形”。或者說,看多了K線圖的老股民,看看均線就知道MACD,看看MACD就知道均線。

這就是MACD的“原形”,僅僅是將股價平滑移動而已,所取數據僅僅只有“股價”,MACD指標沒有考慮成交量的變化是市場交投活躍重要數據。

MACD僅僅是對價格走勢的跟隨,並且嚴重滯後,當看MACD明白走勢轉折時,用人眼看K線還更加明顯。

為了能以MACD來即時察覺市場轉折點,許多人多用MACD的“背離”來判斷,比如股價還在下跌趨勢中,但MACD卻開始緩慢向上了,與股價趨勢相反,稱為“背離”。

股市MACD技術指標的核心邏輯

上圖是2018年大部分時間的震盪下跌走勢,就是“背離”。會看MACD的高手是有用的,我還不能說它沒用,但會看K線的一樣只看K線未突破前高就知道小反彈會夭折,而K線如果突破了前高,MACD的DIF數值才上穿0軸為正數。並且即使MACD的DIF上穿了0軸,也分分鐘可能跌下來。有沒有用?

MACD數值背離的產生,是因為其短線股價減去長線股價的算法造成的,只要下跌趨緩就“背離”。下跌趨緩,誰都看得到,不用指標來圖示。

許多老股民是看K線、均線、MACD、成交量,看多了,摔跤摔多了,以這幾個圖形形成了一套對股價走勢的“感覺”。

對MACD剖析至此,股民朋友們如果運用MACD發現不管用,金叉了又死叉,背離了又背離,搞不準買賣點,不要生氣失望,這只不過是條均線而已。

先知先覺實力派,陰陽化易掌乾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