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在今天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有一座東阿古城,多數人只知道這座老城是東阿縣的老縣城,卻不知道它的歷史變革。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其實,平陰縣東阿鎮也曾是千年古縣。春秋戰國時期,東阿鎮稱谷邑,齊桓公曾將谷邑賜給管仲做封地。西漢時,朝廷在谷邑置谷城縣,南北朝之前一直是谷城縣的縣址。北齊時,廢谷城縣,併入當時的東阿縣。直到明洪武之後,谷城才又作為東阿縣城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成為東阿縣治。

這是現在濟南市平陰縣東阿古城的歷史。除此之外,明代以前的東阿縣歷史紛繁複雜,這還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件大事講起。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征伐不斷,戰亂頻頻。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齊僖公的侄子公孫無知殺害,公孫無知自立為君。 次年春天,公孫無知又被大臣雍稟所殺,史稱齊前廢公。

此時正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得到無知被殺的消息,即刻啟程回國奪取君位。魯莊公知道小白回國,也派大軍護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返回齊國,並讓管仲率軍半路截殺小白。管仲帶兵遇見公子小白的隊伍,突施冷箭,想要射死小白,沒想到箭弩射在公子小白的衣帶鉤上,機智的小白立刻躺下裝死,騙過了管仲。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魯莊公得到公子小白已死的假消息後,放鬆了警惕,慢悠悠護送公子糾抵達臨淄,才發現小白不僅沒死,反而早已抵達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即位,是為齊桓公。

魯莊公盛怒之下與齊軍戰於乾時(今山東青州市),大敗而歸。乾時大敗後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因為魯莊公曾幫助公子糾而懷恨於心,於是傾國之力攻打魯國,齊魯又在長勺(今山東萊蕪)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史稱長勺之戰。在此次戰役中,魯國將領曹劌(guì)率軍大敗鮑叔牙,獲得完勝。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周僖王胡齊元年(公元前681年)春,齊桓公邀請宋、陳、蔡、邾四國在北杏(今山東東阿縣以北)會盟。會盟之前,齊桓公又邀請魯國的附屬國遂國(今山東肥城市)參加,但最終遂國沒有參與會盟。當年夏天,齊桓公出兵討滅遂國,並與魯國發生三次戰役,魯國連戰連敗,魯莊公不得已向齊國求和。“(桓公)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當年冬天,齊魯兩國會盟於柯,最終在魯國大將曹劌的挾持下,齊桓公被迫答應歸還魯國土地。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齊魯會盟的地點既然在柯,那麼柯又是現在的哪裡呢?根據地圖和史料的記載,筆者發現,齊魯會盟的柯地在今山東省陽穀縣阿城鎮附近。周莊王初年時,柯邑屬衛國,後來被魯國武力強佔。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襄公以為衛國討回故土的理由,又從魯國手裡奪取了柯邑。此時柯邑已經三易其主。

到了戰國時期,柯邑改稱阿邑,仍屬齊國統治。秦朝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阿地因為隸屬東郡而改稱東阿。兩漢時期,朝廷又在阿邑置東阿縣。而現在的東阿縣此時被稱為臨邑縣。三國時期,曹操南下攻擊徐州時被呂布從背後襲擊兗州,程昱與棗祗在東阿駐守,防禦呂布襲擊。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北魏常泰八年(423),朝廷在黃河邊的碻磝城(qiāo áo)設濟州(今山東茌平縣西南),轄五郡十五縣。黃河岸邊又有碻磝津,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此時東阿縣屬濟州濟北郡(今山東濟南平陰縣)管轄,地址仍在秦漢時期的東阿縣附近。

到隋唐時期,據唐代《元和郡縣誌》記載:“東阿故城,在縣西二十里。”可見此時東阿縣城已經向東遷徙,但具體位置不清。與此同時,濟州也因為黃河氾濫而廢棄,原址成為一片平原。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到了五代時期,黃河水患日益嚴重。後周顯德元年(954),黃河於楊劉決口(今山東東阿縣以北)。“河自楊劉至於博州百二十里,連年東潰,分為二派,匯為大澤,瀰漫數百里;又東北壞古堤而出,灌齊、棣、淄諸州,至於海涯,漂沒民田廬不可勝計,流民採菰稗,捕魚以給食,朝廷屢遣使者,不能塞。”宋太祖時期,黃河決口頻率增加。開寶八年(975),東阿縣治由隋唐時期的濟州東阿縣城向東南遷移至南谷鎮(今東平縣舊縣鄉)。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因山水沖壞城池,東阿縣遷至利仁鎮(今山東東平縣舊縣鄉大吉城)。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宋遼金時期的黃河屢次改道,東阿縣一帶受黃河水災影響巨大,不復往日平靜。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黃河在澶州決口,一支北流入清河,一支向南流入淮河。此時位於清河附近的東阿縣城(今山東東平縣舊縣鄉大吉城)遭洪水衝擊。南宋建炎二年(1128),為阻止金兵南下,宋軍大將杜充在李固陵決河,黃河瞬間“由泗入淮”,從此南流七百年。金天會十一年 (1133) ,因大清河洪水氾濫,位於南岸的東阿縣被沖毀,又遷移至大清河北岸的新橋鎮(今東阿縣魚山鄉舊城)。

明洪武六年 (1373) ,東阿縣治再次遷徙,從大清河以北搬到了位於南岸的谷城(今平陰縣西南東阿鎮)。清代至民國時期延續了明代的設置,東阿縣治仍在谷城。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河水轉入山東境內,東流入海。東阿縣再次受到黃河水患的威脅。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東阿縣(今山東平陰縣東阿鎮)周邊地區曾歸屬平阿、張秋、徐翼、河西等縣。1943年春,根據平陰、阿東抗日工作的需要,冀魯豫行署決定將平陰縣抗日民主政府與阿東抗日民主辦事處合併為平阿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平阿縣,政府機關駐原阿東一帶,後駐原平陰縣城。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1945年冬,平阿縣建制撤銷,原東阿縣黃河以東地區劃歸平陰縣,平陰縣黃河以西地區歸東阿縣。1947年,東阿縣治再次遷移,從明代東阿縣城(今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搬到了黃河北岸的銅城鎮,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

千年古縣東阿最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柯邑、阿邑,再到後來秦漢時期的東阿縣,中間沒有經歷過縣治變遷。然而,自從進入隋唐兩宋時期,由於黃河水患和戰亂因素的影響,東阿縣治開始頻繁圍繞清河(大清河)南北遷移達四次之多。宋遼金時期的東阿縣可謂多災多難,縣治治所極不穩定。

千年古縣東阿的歷史沿革——齊魯會盟之地,六次遷徙縣治的古城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黃河已經南流七百年,下游河道較為穩定,東阿縣雖遷移到了谷城,卻成為隋唐以來最為安全穩定的東阿縣治。

至今,這座以阿膠聞名於世的千年古縣,此時此刻仍然屹立在黃河岸邊。雖然她已不復往昔風采,但我們遠遠的從明代城門向裡望去,老城中心車水馬龍,狼溪河上的永濟橋人頭攢動,好像清明上河圖裡描繪的景象,熱鬧非凡,街上不時傳來的幾聲吆喝,還有孩童在嬉戲。突然人群一陣騷動,定睛細看,原來是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于慎行的轎子正在穿過寬敞的街道,準備啟程趕赴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