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齊桓公葵丘會盟稱霸諸侯之後,便將自己的後事託付給了宋襄公,自己死後,齊國公子昭如果不能順利繼位,請求宋襄公率領宋國軍隊護送公子繼位。此時的宋襄公,父親去世之後,在王位繼承人上,與自己哥哥謙讓國君的位置而素有賢名。宋襄公繼位之後,政治方面在太宰(總理)子魚的輔佐下,經濟逐漸好轉,國力也逐漸恢復。看到齊桓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盛大會盟諸侯場面,宋襄公內心寵寵欲動。那時他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夠會盟諸侯,稱霸天下。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齊桓公病逝之後,齊國五公子爭奪王位而相互攻擊。在宋襄公的幫助下,公子昭幾經波折之後登上王位之後,宋襄公開始飄了。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為了證實自己在諸侯國之間的威望,宋襄公於是就先舉行了一個小規模的會盟,在曹國南面約定滕,曹,邾以及鄫這幾個小國一起會盟。結果在會盟的時候,滕國國君來晚了兩天,鄫國國君推辭不想來。為了彰顯自己地位,宋襄公於是就把滕國國君關起來,不讓他參加會盟,這時鄫國國君聽到消息之後,趕緊來參加會議。可宋襄公並未收手,在會盟之時,他讓人把鄫國國君殺了祭神。看到如此宋襄公,如果結盟成功之後,這些小諸侯國必定遭殃。於是滕國和曹國兩國國君趕緊告退逃離。宋襄公第一次結盟的試水以失敗收場。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宋襄公如果有自知之明,就應該就此收手,進行深刻反思。可是他卻因此事遷怒於曹國,發兵攻打曹國。稍微對比下宋襄公與齊桓公稱霸,你會發現齊桓公尊王攘夷,寬大為懷;宋襄公貪名好利,既無尊王之善舉,也無寬大包容之胸懷,反而欺凌弱小,肆意施刑于他國之君,理虧在先卻發兵攻打小國。

可見,宋襄公這人極度愛面子。人一旦愛面子,就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明知力所不能及而偏要為之。慾壑難填,對於這種越是愛面子的人,越喜歡折騰顯擺,為了自己的虛偽名聲而全然不顧他人,甚至還會傷害別人。

第一次試水稱霸不成的宋襄公並沒有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德不配位,反而接著於周襄王十三年聯合齊楚兩國打算於該年秋天在盂地會盟諸侯。齊楚兩國一個位于山東,一個位於西南雲夢澤,兩個是東西相對的大國,無論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對周圍諸侯國有很大的影響。可偏偏不大不小的宋國,經濟沒有齊楚發達,政治就連魯國也是碾壓,至於文化,宋國本來是殷商後裔,大概在宋國國君的骨子裡,未必承認已經度過四百個春秋的周文化。無論從那個角度而言,宋襄公都無法會盟諸侯,可是他卻偏偏不信邪。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宋襄公臨出發前,親哥公子目夷勸說他出發時最好帶上護衛隊以防止有變,因為楚人不怎麼講信用。可是愛要面子的宋襄公卻說自己已經明確給齊國和楚國說了不帶軍隊,要守信用。可宋襄公卻不明白跟一個信用度為零的人講信用那他自己不就成了愣頭青了嗎。等到了約定時期,除了齊國,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沒有了齊國抗衡楚國,楚國人獨自偷著樂。會盟之時,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誰當霸主而發生爭執,隨後,楚成王命令早已埋伏好的軍隊將宋襄公抓了起來並帶回楚國囚禁。楚國因此要挾攻打宋國,在宋國總理子魚和魯僖公等的幫助下,宋襄公最終被釋放回國。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此時,宋襄公的臉面碎了一地。可他依舊虛偽固執,不深刻反思反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找了一個理由攻打鄭國。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以鄭國支持楚國稱霸而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宋國,宋國無法抵擋,於是撤兵,雙方在泓水相遇。宋國在對岸列陣,楚軍開始渡河,這時宋國大將公子固對宋襄公說趁楚軍還在渡河,可以發起攻擊,一定能夠戰勝楚軍。可宋襄公認為自己率領的是仁義之師,不能攻打。楚國軍隊渡完河之後開始佈置陣型,公子固又建議宋襄公趁敵人混亂可以一戰而勝,宋襄公又拒絕了。可是等楚國陣型佈置好之後,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宋軍幾乎全軍覆滅,損失慘重。可是戰敗的宋襄公卻固執的認為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那年孔聖人還未出世,宋襄公處處標榜“仁德”,可他確好名而無實,仁者愛人也,隨意弒殺一國之君能叫仁義?為一己之恨發動戰爭也算有仁德?宋襄公因自私而貪婪,因貪婪而虛偽,因虛偽而愚蠢,因愚蠢而固執,又因固執而輕信寡斷。“兵者詭道也。”他最清楚自己發動戰爭的目的,但是作為一軍之統帥,不懂變通,致使無數戰士戰死沙場。他何曾憐惜過自己手下將士的生命。實在是不明白為何後來許多大儒將宋襄公作為“仁義”的楷模稱頌了兩千多年,我更贊同毛主席對他中肯的評價“蠢豬似的仁義”。

春秋故事之 假仁假義宋襄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