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開篇語】關於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之於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歷史和地理的過程,通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的奮鬥歷程。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柘城地圖

炎帝故里,在國內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五種不同的說法——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會同縣、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各執一詞,我們今天要探究的河南柘城是其中較有說服力的一個說法。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炎帝

柘城是炎帝朱襄氏故里。華夏始祖炎帝朱襄氏在此建都定居,開啟了中原農業文明的歷史先河。

柘城現存的炎帝朱襄氏陵位於城東6公里處的朱堌寺村,是遠古時期之一的之陵墓。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柘城炎帝陵

《辭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別號。”,《呂氏春秋》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種種史料可以證明——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陳之朱野為都 (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與媧皇女媧氏共治天下。死後葬於朱野(今柘城縣縣城東十里大仵鄉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炎帝故里與否真偽且放一邊,我們來探究一下柘城縣名的由來。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柘樹

柘這個字是很容易讀錯的,讀作zhè,是一種植物,我們的柘城就是以柘樹而得名了。

柘樹是桑科、柘屬多種植物柘、構棘及柘藤的統稱。莖皮纖維可以造紙;木材或作黃色染料;葉可以養蠶;有些種類的聚合果,成熟時供生食或釀酒。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柘樹

以"柘"作為地名始於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開始在這個城池置縣,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

柘溝應是以當地廣泛生長柘樹為名。想想當年的情景,應該是"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且此地自古盛產柘絲,得名柘縣也就順理成章了。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隋朝柘城地圖(隸屬梁郡)

"柘城"作為縣名則始於隋朝——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撤銷鄢縣,在原柘縣地置柘城縣,此為柘城縣得名之始,距今已有1425年。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柘城地名變遷

柘城從秦朝建"柘縣"始,除了晉朝和唐朝短暫廢縣,基本上都叫做"柘縣"或者"柘城縣"。在此以前則有"株野"、"秋地"等頗有意趣的名字,具體地名來源已不可考。

"株野"或可推測與"朱襄氏"有關,"秋地"則無從下手了。

鄢縣則應與古鄢國有關,春秋晉楚有大名鼎鼎的鄢陵之戰,也是源出於此。

武平縣是柘城晉朝的古縣名,並非現今福建的武平縣。

炎帝故里,以樹得名——中原地名探究之柘城

▲柘城風光

柘城縣地處商丘市西南部,是國家超硬材料及製品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國三櫻椒之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1048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辦事處)494個行政村,總人口102萬,耕地106萬畝,境內探明有存儲量達25億噸的特大型優質煤田。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