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追趕時間不停步 為國所需克難關

【榜樣】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追趕時間不停步 為國所需克難關

楊善林院士在試驗室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最大的追求。”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經常說的一句話。從上世紀90年代為安慶石化設計出全國首個企業管理局域網,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醫院研發出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服務系統,立足“科技供給側”,是楊善林院士始終追求的目標。

  “楊院士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實驗室”。在同事眼裡,楊善林永遠是最早來實驗室,最晚離開的人。在30歲的時候,他立下了“我要追趕錯過的時間”這個願望,40多年過去了,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在他身上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愈磨愈亮。

  爭分奪秒 20多天研發出智能診療系統

  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醫護人員進入病房查看病情,自身安全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我們和安醫二附院的醫生交流,得知他們支援阜陽的醫院,一早就要從合肥出發,經常在返回合肥的途中又接到求助電話,只能調轉車頭再度趕往當地,非常耽誤時間。而且醫生進病房,要做好全套防護,穿脫防護服,同樣要浪費不少時間。”楊善林院士告訴記者。

  如何在確保診斷無誤的前提下節約醫護人員的時間和降低風險,成了楊善林和他的團隊所思考的問題。

  為了儘快摸清實際需求和技術瓶頸,楊善林帶著科研人員大年初四就來到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向一線救援醫生和相關技術人員採集第一手資料。經過多輪面對面的交流,系統的架構、研發和實施方案很快被確定下來。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春節假期,當大部分人都宅在家裡躲避疫情的時候,楊善林和同事們卻一頭扎進實驗室,日夜奮戰,在最忙的時候,他們一天要工作20個小時。作為一名72歲的老人,楊善林和年輕人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儘管家離實驗室只有10分鐘的路程,他也留在實驗室和團隊成員一起吃盒飯。

  大年初八那天,楊善林帶領團隊與合肥德銘電子公司聯合研發的基於雲的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服務系統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等疫情防控一線成功應用。經過緊張的日夜奮戰,團隊聯合衛寧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將移動遠程會診技術應用於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武漢疫情防控最前線。

  這套系統可實現隔離病房患者、病區醫生和異地指導醫生的移動實時交互和移動遠程會診。通過雲端數據處理系統和高速通信網絡,疫區現場醫生和上級醫院醫生通過移動終端可以在音視頻交互的同時,實時查看疫區醫院推送的多模態電子病案。

【榜樣】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追趕時間不停步 為國所需克難關

楊善林院士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進行討論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研究方向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應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自然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楊善林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自己的科研追求。30多年來,楊善林院士和他帶領的團隊堅持科學研究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始終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凝練科研方向,做好“科研供給側”。

  1992年,楊善林承擔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安慶分公司將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管理的重大課題,他帶領團隊開啟了我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理論研究與系統開發工作。經過3年研發調試,國內首個企業管理局域網建成,這也標誌著中國企業管理步入計算機網絡管理時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楊善林和團隊將研發出的複雜產品開發工程管理理論與方法,應用到轎車整車開發工程管理之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轎車的整車開發流程控制與管理技術。在奇瑞公司多款系列車型的整車開發中,該成果使整車開發週期縮短了3~6個月,降低開發成本10%~15%。2008年,這一成果憑藉技術與管理的重要創新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楊善林院士開展了“智能互聯環境下汽車產品設計方法與應用”項目研究,現在智能網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汽車的整車生產和售後服務全過程。在團隊汽車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所有已經售出的奇瑞電動和燃油汽車,每10秒鐘就會將在途數據上傳到終端平臺。

  從智能鍛壓裝備協同控制技術到雲端融合的智能服務系統技術,從智能微創診療裝備系統到空天系統建設,每一個項目無不體現了楊善林院士“堅持科學研究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始終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凝練科研方向”理念,為國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難題。

【榜樣】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追趕時間不停步 為國所需克難關

楊善林院士聽取團隊人員的信息彙報

“我要追趕錯過的時間”

  楊善林務過農,當過工人,但始終懷著一顆從事科研工作的心。1978年,30歲的楊善林考取了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從那時起,“我要追趕錯過的時間”這句話就一直掛在他的嘴邊。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三十多年來,只要不出差,楊善林總是早上8點就到實驗室,一直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家,忙到深夜甚至通宵,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拼命三郎”是同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

  合工大管理學院李霄劍研究員給記者講了一個細節。去年楊善林院士不慎跌壞了胳膊,但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每天依舊掛著打了石膏的胳膊出現在實驗室,帶領團隊進行科研攻關。

  一次楊善林去外地洽談一個合作項目,為了節約時間,他和對方同乘一趟從天津開往上海的高鐵,在火車上敲定了具體細節,列車抵達上海之後又匆匆趕回合肥。

  企業一線條件艱苦,楊善林由於腰椎間盤突出住進了醫院。但他沒有選擇安心休養,而是將團隊成員悉數集合,把病房當成了第二研究室,圍在病床邊開展起了項目討論。

  2013年,楊善林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面對這個崇高的榮譽,楊善林仍然堅持奮戰在科研一線攻堅克難。

  “每天上午楊老師都會把我們召集到一起開會,瞭解我們的研究動態,還會逐字逐句閱讀我們寫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見。”李霄劍研究員告訴記者。在指導博士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楊善林院士不僅嚴格把關論文寫作的各個環節,甚至連“指出了”和“提出了”這種措詞上的細微之處都要求嚴格區分。

  “假如我是一個大學教師”“假如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崇拜的名人”……楊善林院士帶的研究生新入學時,第一件事就是要完成他佈置的3篇命題作文。強烈的愛國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楊善林心目中培養人才的首要目標。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這位古稀老人的身上,沒有懈怠,沒有停止,只有一顆不斷奔跑,不斷向前的“報國心”。(記者 蘇藝 劉玉才 嚴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