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禅及野狐掸之评说

前天发了一篇名为《上海话中几个难释词语之评说》一文,在该文中的“野狐禅"词目中,本人竟妄加猜测,胡乱说道:“不知什么时侯起,也不知为什么上海人把野狐禅叫做野狐弹。"其实这是本人才疏学浅,没花功夫细究所得出的结论。上海人叫得没错,野狐弹其实该写作野狐掸,这是最近几天临近春节了,本人从掸尘这个词中感悟到的。以往在没有吸尘器的年代,临近春节的时节里,上海家家户户人家都要来个掸尘这个规定程序。掸尘是个很隆重的春节前的打扫屋子项目,那么用什么用具来打扫呢,几乎肯定的是家家户户都用同一种用具——鸡毛掸子。现在还有用羊毛或别的毛制作的用具,但以前却只用鸡毛做的掸子掸尘,用其它毛做掸子可以吗?当然可以,但鸡毛在中国的文化里寓含着更丰富的内涵。


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鸡毛掸子。
雄鸡不仅能打鸣报时,而且羽毛漂亮,还被人们当做吉祥物用于辟邪,自古就被人们喜爱。《花镜》称“雄鸡角胜,目能辟邪”,人们在祭祀的时候总少不了雄鸡,表示用最好的礼物贡献给先祖及神灵,用带血的鸡毛贴在门上,以驱赶不祥之物,保来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因为雄鸡有这些美好的含义,用鸡毛制成的羽毛掸子也就含有了同样的意义。所以,人们之所以喜用鸡毛掸子而不用其它毛制作掸子,最主要的是它有辟邪的寓意。过年了,用鸡毛掸掸一掸,家里就喜庆。好了,如果用野狐毛制作掸子让你打扫屋子房间,你敢用吗?野狐毛也漂亮,甚至比公鸡毛更妖艳,还更容易吸灰,但从古到今没人敢用也没人敢用这毛做掸子。为什么呢?因为野狐从古代起就被文人视作邪恶的化身。
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说到画道时,提出"尊南贬北"的主张,认为北派山水仅靠功力而不是靠"气韵"胜,并将北派斥之为"野狐禅"之后,海内翕然从之。清初大儒家王船山视《诗经》风雅传统为美育教化传统,指其为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之旨,包括《诗经》四言诗的体式和语言的运用。不仅如此,船山还往往以此为标杆来评价、考量后世的作家和作品。他把风雅传统视为一种模式、一种风范,要求以后的诗人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稍有溢出,即指为有悖风雅,是"魔气",是"禅迷“,是“野狐禅”。从同治六年间起,北京、天津两地京剧艺人大批赴上海演出,上海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京剧艺术中心。京剧初入上海,旋即风靡全城,"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短短30年,京剧在上海的发展形成南派京剧的艺术特点:表演动作身段夸张、强烈;唱工灵活、流畅,适应上海观众的欣赏要求和趣味;追求戏剧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舞台布景运用近代科技,追求新奇。但这种南派京戏受到了一些人士的强烈贬斥,称之为"外江派"、"野狐禅"。由是可见,野狐禅是极为被人有鄙视的,并被视为是极不吉祥的物件。

很显然用野狐毛去制掸子根本就不可能,制出了也没人买没人用。人们原本图兴旺吉利去掸尘,寓意除旧迎新,来年兴旺,怎会去拿寓意不吉利之物去掸尘呢?所以可以这么说,野狐掸从古至今是没有的,也没人做过。让别人比喻作野狐掸,也意味着是极为受人鄙视的人或事件,且这物件是从不存在的,想象中的野狐掸就是用来比喻贬人骂人的。

野狐禅及野狐掸之评说

掸尘


野狐禅及野狐掸之评说

鸡毛掸子


野狐禅及野狐掸之评说

野狐,被有人视为不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