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青藏公路的三代人:“把守護延續下去”

守護青藏公路的三代人:“把守護延續下去”

圖為馬文強母親當年與護路人在公路旁合影留念。馬文強 供圖

中新網西寧5月2日電 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公路總段的馬文強一家三代接力65年,用實際行動將青春奉獻給了青藏公路養護事業。

“修好公路,保障暢通,是外公和母親最大的夢想。”馬文強說。

第一代公路人的風裡、雨裡、泥土路

“上世紀50年代,公路道班的養護工具簡陋,手推車一臺、鐵鍬、鋤頭、掃帚各一把、撮箕一個、篩子一張,就是養護工人的全部家當。”馬文強回憶起外公劉萬成給自己講的故事,大家總是迎著旭日出,伴著晚霞歸。

馬文強介紹,1955年,外公跟著築路大軍進了西北就音信全無,後來工作穩定了才回到河南老家,把家裡人接到青海,留在海西公路總段花海子公路段。

當時的路面等級是最初的砂礫路面,全憑人拉肩扛的養護方式保障道路的暢通。為了方便刮路、養路,職工都要住在地窩子裡,吃雪水、喝雨水、挖野菜來保障自己的基本食宿問題。

“由於外公常年的風餐露宿,飲食不規律,甚至溫飽解決不了等問題,最終得了食道癌,1975那年,因醫療條件有限,外公因癌症去逝。”馬文強說。

第二代公路人的機械施工砂石路

由於外公的離世,馬文強的母親劉淑梅很早就扛起了外公的鐵掀。

1984年,劉淑梅在青海省海西公路總段大柴旦公路段參加工作。手扶拖拉機在砂礫路面作業的喧囂,成為馬文強兒時印象最深的聲音。

“那時的道班房已從地窩子搬到了磚瓦或土坯的平房,手扶拖拉機、四輪拖拉機養護作業方式也算是解放了勞動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劉淑梅說,但機械的加入並沒有完全解放養護工的勞動強度,依然還是起早貪黑的工作著。

“上學的時候,母親要去野外的道班上班,學校開家長會時,父母都不能到場,週末,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陪著在廣場上散步,而這樣的場景卻成養路工孩子們奢侈的夢。”馬文強回憶道。

上世紀80年代,砂礫路變成了柏油路,高速公路擺脫地域、環境的限制正在連接省與省、市與市,海西高速也實現了零的突破。

“兒子,這是你外公的鐵掀,只為守護好青藏公路。”劉淑梅說,這是姥爺的使命,也是姥爺的責任,要延續下去。

第三代公路人的橘色延續

馬文強說,小時候經常聽母親給他講述姥爺和她們那個年代公路人的故事,於是,他便下定決心,將來也做一名公路人。

2007年,馬文強退伍後,被分配到海西公路總段工作,他扛起了外公和媽媽的鐵掀。

“參加工作那年,青藏公路養護已有了質的飛躍,從小道班到大工區、從人拉肩扛到機械化、從手扶拖拉機到空調大巴。”馬文強說。

“這十幾年來,我感受著青藏公路發生的鉅變,也感慨地窩子和道班房的苦澀。回想外公和母親艱苦的付出,他們僅僅就是想把路修好,把路養好,讓這條經濟樞紐能夠暢通。”馬文強說,未來如果孩子願意,也想讓孩子扛起鐵掀,讓橘色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