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首例!

在古美西路做水果蔬菜生意的陈老板(化名),最近收到两封特殊的挂号信,事关行政处罚。尽管200元的罚款金额并不算太高,但陈老板却对这次处罚印象极其深刻,因为他原以为自己偶尔将水果蔬菜箱子摆出店门外并没有被城管看到,没想到依旧没有逃过他们的“电子眼”。

图片

3D画面令违法现象一目了然

事情发生在3月31日。当天下午,梅陇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南方工作站的“智慧街区”智能感知预警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正在值班的工作站队员调取实时监控发现,一家水果蔬菜店出现了“跨门经营”的情况。得益于平时和古美西路沿街商户自律组织——“古美西路路管会”的密切协作,工作站的队员们对古美西路上的193家店铺都非常熟悉,他们记起这家店已经不是第一次涉嫌“跨门经营”了,而此前队员们也已经对店主进行了多次提醒。

考虑到执法合理性原则,队员们再次核对了实时监控视频,并回看了此前的视频录像,确认“跑出门外”的水果箱子并不是临时摆放,而是已经放了很长时间。明确了这次报警并不是误判后,队员们将拍摄到的店主“跨门经营”的照片进行了存档,再通过电话联系店主确认了违法行为后,开具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通过挂号信的方式邮寄给店主。

图片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图片

行政处罚决定书

几天后,他们在收到店主陈老板接受处罚的回复后,开具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同样通过挂号信的方式邮寄给陈老板。而陈老板也在收到挂号信后前往银行缴纳了罚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起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执法人员与违法人员完全没有接触,这种被称为“非现场执法”的案件在闵行尚属首例。

据梅陇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副队长孔令凯介绍,中队共有20多位一线执法队员,日常巡查及执法任务非常繁重,仅辖区内的沿街商户就有3000多户,“光靠人力一家家巡查,这样的工作效率实在是跟不上如今对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要求。”

图片

执法人员正在调取实时画面

为此,梅陇镇在古美西路试点智能感知预警系统,借助“一网统管”工作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实现了24小时识别、报警、处置、反馈、研判、管控的前端闭环。目前,在古美西路北侧,19个高清摄像头已经正式“上岗”,覆盖了164家商户。

借助这些高清摄像头,商户“跨门经营”的情况一目了然。不过,在执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刀切。

有时商户搬运货物时,确实会出现货物摆放在店门外的情况,但时间都很短,最多10几分钟。我们在研判预警信号时也会调取之前的视频,以确认这些货物到底在店门外摆放了多少时间,如果时间超过了我们的“阈值”,才会认定为“跨门经营”。

——梅陇城管中队

不仅如此,对于某些商户“初犯”的情况,城管执法人员会及时与店主取得联系,告知其违法行为,并督促其整改。如果屡次发生,城管执法人员就会启动执法流程,对店主进行行政处罚。

据介绍,借助智能感知预警系统,不仅可以弥补人手不足,还可以及时锁定违法证据,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提升执法效率。

记者了解到,高清摄像头作为这套预警系统的“触角”,除了可以智能识别占道经营、违规占道外,还能及时发现人群拥堵和垃圾堆放现象,更让人意外的是,摄像头还加载了监测有毒有害气体的装置,一旦监测到有气体泄漏就会及时报警,有效保护周边居民百姓的安全。

记者:樊姝倩

编辑:樊姝倩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