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這幾天我一直想有機會,問問阿波羅(太陽神)他本人一個問題: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一打開朋友圈,我的朋友圈都是這樣的動態: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也難怪人民群眾紛紛喊熱,連續數天的高溫已經將大家折磨得叫苦不迭。我走在街上,不管碰到誰我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因為在高溫炙烤下,碰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名副其實的“熟人”。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這樣的高溫下,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晚飯有魚有蝦,葛優同款沙發,夕陽西下,我就往那一趴。”炎炎夏日,何以解憂唯有空調。

在你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的時候,我要來發問了:那你知道讓你在酷夏中吹得這麼涼快這麼舒心,你最應該感謝誰嗎?

當然得感謝發明空調和製造空調的人呀!

哈哈……那你知道是誰發明了空調嗎?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個人就是空調之父——威利斯·開利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但是,空調是20世紀才被髮明出來的,而我們人類文明已經在炎炎夏日中度過了數千年的時光。那麼,回望歷史,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

中國古人們的避暑大全。

1、36計走為上策——外出避暑

古代帝王為了躲避炎炎夏日,往往會選擇在涼爽的地方建造行宮,夏天移居到行宮裡避暑。比方說清朝的皇帝有好多離宮,到了熱得受不了的季節,他們會離開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或者圓明園“度假”。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承德避暑山莊

2、製作土“空調房”

但是移居行宮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去,也不是誰都可以擁有避暑行宮。那麼如果沒辦法去行宮避暑,古人就會建造土“空調房”來納涼。

看過電視劇《甄嬛傳》的觀眾或許仍記得這樣的情節———炎炎盛夏,僕人在一個大瓷缸中放入冰塊,再將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間的溫度。

這種用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窟室是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類似。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圖片中黑色方塊就是一個冰井臺

東漢末年,曹操曾造了一個大冷庫“冰井臺”,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著,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這種方法後來被南方很多大宅院所採用,在主屋中央挖掘深井,來達到保持房屋涼爽的目的。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唐代,長安等地出現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如上圖所示)。這“涼屋”一般傍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唐詩人張仲素有《雜曲歌辭·宮中樂》一詩詠:“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說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建成的“涼屋”。

據學者考證稱,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傳來的舶來品,如果考證屬實,這種裝置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了。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勢掘井納涼,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3、保存冰塊,製作冷飲

據史料記載,早在周代就有司職掌管藏冰的官吏和相應的冰窖設備。根據《周禮》記載,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保證冬天的冰放到夏天還能用,專門成立了“冰正”這個部門,負責人叫“凌人”。這個部門負責寒冬時節採鑿天然的冰塊,並且運到“凌陰井”(冰窖)裡存起來,用新鮮的稻草、蘆蓆鋪墊,把冰放上之後用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覆蓋。最後密封窖口等到來年夏天享用。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採冰圖

我國戰國時代發明了青銅冰鑑來實現“原始冰箱”的效果。鑑,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冰鑑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精巧科學。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把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冰水不會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冰鑑

到了清代,青銅冰鑑發展成了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足下安託泥,用以隔溼防潮。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裡,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箱蓋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藉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構造合理、經久實用。由於木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冰桶

中國古代人,不光發明了儲存冰的設備,還發現了人造冰的辦法。大概唐朝末期的時候,有些工匠在開採生產火藥的硝石時,偶然發現了硝石溶於水時吸收大量的熱,可以讓水結冰。於是人工造冰技術開始出現。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這項技術最早就用在了吃的方面。在唐代,古人會在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降低冰的融點,再加上蔗糖水的小鐵盒放在桶裡插上木棍,不一會就凍成冰棍啦!還有的古人把香料放在水中加硝石,結果就成了香氣撲鼻的冰水,又涼又甜的還沒啥色素簡直是純天然健康冷飲。

到了北宋,開封的冰店裡有紅極一時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黃豆和砂糖製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用砂糖或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裡,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南宋時,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

當時的杭州城裡受歡迎的冷飲有“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等等,光聽名字就讓吃貨們止不住流口水。到了元代,吃貨們又在冰雪中又加入了蒙古人喜歡的乳品。比方說果槳和牛奶,製作成的“冰酪”,也就是冰淇淋的前身。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還盛行伏日吃蓮子湯,據說能養神益脾。

4、扇扇子,枕涼枕,臥涼榻

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據考古發現,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像門,這也是為什麼“扇”字從“羽”和“戶”旁。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步輦圖用於儀仗的扇子

到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1世紀,摺扇經日本傳入中國,並很快流行,男人們在正式場合改為使用摺扇,團扇成為女性的專用物。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上面這個是清宮藏小風扇,由乾隆皇帝發明。是一款手柄連接一體式的玩具小風扇,手柄為化學制品,扇頁為玳瑁材質。

乾隆讓太監宮女做動力,站在風扇後面,抓著把手,均勻而有力的搖著,從而產生持續不斷的風。

除了扇子,形態各異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備神器。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釐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能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很快成為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一直到明清時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現,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瓷枕

我們度夏如年,那麼沒風扇、沒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薇亭小憩圖

暑氣蒸騰,尤為難熬,古人就睡在“涼簟”之上。簟是一種竹製的席子,祛暑降溫、涼爽宜人。蘇軾曾在《南鄉子·涼簟碧紗櫥》中寫道: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所以,古人雖然沒有空調,但是也有很多消暑納涼的設備。今天的我們其實也可以從古人對抗酷暑的往昔中借鑑一二,適當撿起一些我們老古人的避暑神器。這樣既能消暑,還能省電,何樂而不為呢?

聲明:本文圖片、內容綜合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管理員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