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和溫州一衣帶水,到底有怎樣的淵源?

只要提到青田,一座永遠繞不開的城市,不是麗水,而是它旁邊的溫州。


海外的青田人常跟溫州人一起活動,加之部分青田人講的是溫州話,致使很多溫州人誤以為青田自古以來屬於溫州。其實青田只在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跟溫州在行政區劃上產生過短暫的交集,從唐代溫州和麗水分家開始,青田在大部分時間都歸屬於今天的麗水。


1946年,溫州新設文成縣,縣境為瑞安、泰順、青田三縣的山區交界,三縣各出一塊地,青田劃出了五個多鄉給文成。


青田和溫州一衣帶水,到底有怎樣的淵源?

由三縣山區交界組成的文成縣


至今青田和文成為了爭劉伯溫故里吵得不可開交,就是因為當時青田劃給文成的那幾個鄉里,其中正好包含了劉伯溫的老家南田。


青田和溫州一衣帶水,到底有怎樣的淵源?

位於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的劉伯溫雕塑


當時為了彌補青田,溫州又把自己下面永嘉縣的五個多鄉劃出來還給青田。這就是為什麼一部分青田人說的是溫州話,在外也會自稱溫州人。


青田東面緊鄰溫州,與溫州一衣帶水,同飲甌江水,而甌江又正是溫州的母親河。在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古代,相對縣外的其他地方,青田人去溫州最為便利。所以歷史上,即使青田基本上隸屬於處州,但與溫州的往來交流反而相對更頻繁。


青田和溫州一衣帶水,到底有怎樣的淵源?

流經青田縣城的甌江也泛出青色


青田在行政上比溫州矮一級,但在很多方面能看到溫州的影子。


晉代郭公築溫州城時出現白鹿,一派祥瑞,所以溫州城又叫“鹿城”。後來青田縣城裡飛過白鶴,青田也學著又叫“鶴城”。


溫州人在海外被叫作“東方猶太人”,青田人則被叫作“東方吉普賽人”。


青田人跟溫州人的通婚率也很高。


改革開放初期,青田貧苦。青田成年適婚女子一般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去歐洲,要麼嫁溫州。如果選擇去歐洲,通常就是嫁給青田本地人,妻子先留守在青田老家,等待自己的丈夫在海外打拼安頓好之後再出去。常年的異國分居變數很大,直接導致了過去青田當地的高離婚率。


在早年的《青田僑鄉報》(已停刊)和《青田僑訊》上,經常能見到法院受理判決涉外的離婚案,一週內看到十幾例離婚公告如家常便飯。這就是為什麼後來部分青田女性“寧要溫州一張床,不要歐洲一間房”。


青田和溫州一衣帶水,到底有怎樣的淵源?

在如今,青田與溫州的交通往來,也相對更為便利。


然而溫州對青田最深遠的影響,當是“永嘉學派”。


溫州自古山高路遠,遠離中原文明腹地,民風民俗和浙北平原相差很大。語言上,溫州不受中原官話變遷的影響,保留下了古漢語的活化石溫州話;思想上,溫州少了很多儒家古板教條的束縛,從南宋開始,發展出了獨具一格的“永嘉學派”。


封建時代主流的傳統儒家思想重農抑商。士農工商,商人被視為最低等的職業。而溫州的“永嘉學派”率先打破這一偏見,他們尊重商人,提出“事功”思想,強調功利,主張利與義的一致性,“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思想之前衛,堪稱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雛形。


青田神仙劉伯溫,也是永嘉學派的直接繼承者。他早年師從的鄭復初,正是永嘉學派的傳人。除了劉伯溫之外,鄭復初還有一個重要學生,就是寫《水滸傳》的施耐庵。


在“永嘉學派”的思想土壤薰陶下,青田人的商業思維與溫州相差無幾,他們在山區人原有的韌性之上,又兼具了溫州沿海人的靈動。

早期的青田華僑,除了應徵一戰勞工團的2000多人,絕大多數還是以販賣小商品為主,他們並沒有像中國其他地方的華僑那樣,去到異國他鄉幹苦力、當豬仔。


早期的跨國物流並不便利,單單靠販賣青田石雕,並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性的產業。石雕是青田第一次出國潮的一個契機,但並非青田華僑賴以生存的主業。在收穫第一桶金後,青田華僑並沒有侷限於固有的產品,他們及時調整,靈活轉型到了其他商品的貿易活動中去了。


然而,青田人的第一次出國潮並沒有持續很久,隨著抗日戰爭爆發,以及其後的內戰的影響,青田人在世界舞臺上沉寂了很久。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青田才迎來了第二次的出國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