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我是小楊,用文字記錄身邊故事,歡迎點擊關注

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文/小楊 編輯/小楊

小玉媽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是她家一年級的小玉玉考了100分的試卷,點讚的留言的很是熱鬧,大家都在討論著孩子的成績。

有個朋友說,孩子考了100分,你是怎麼獎勵她的啊?

小玉媽很是自豪,說獎勵了孩子100元外加一頓孩子自己選的“大餐”,而且以後只要孩子考100分,就獎勵100元。

看完這個回答,我突然想到了另一個朋友,她家孩子今年五年級了,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她家孩子也是每次都考100分,她也是隻要考試得100分,就獎勵100元,可是慢慢的孩子的成績卻越來越差。

現在五年級已經成了班級中下游了。

大家都知道,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很多孩子可以得到滿分,但是三年級之後,得100分就比較困難了。

如果得不到100分就沒有獎勵,那孩子認為自己反正得不到,還不如不學呢。

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獎勵的惡果》裡面提到一個觀點,說獎勵孩子不好的核心觀點是,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內在成長的動力,而只為了外部的刺激,一旦外部的刺激失去時,孩子就再不努力了。

有個網絡小故事講:

一位退休的老人,特別喜歡安靜,可是她家屋後的空地上,每天都有很多小孩去踢球。嬉鬧聲吵的老人不能好好休息。

老人勸說了幾次孩子們,可是沒有效果,孩子們依舊很吵鬧。

有一天,老人對正在踢球的孩子們說:“謝謝你們過來踢球,為了表示我的感謝,獎勵你們每人一元錢”。

第二天,老人獎勵給每個孩子五角錢。

第三天,老人給了每個孩子一角錢。

第四天,已經沒有孩子過來踢球了。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他讓大學生在實驗室解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所以的被試者都無獎勵。

第二階段:將被試著分為2組,1組每完成一個難題可得一元報酬,2組沒有報酬。

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原地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繼續解題,作為是否喜歡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結果德西發現:1組在被試的第2個階段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程度在減弱;2組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時間繼續解題,表明其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加。

這說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

在某些時候,外部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不但不會使個體工作動機倍增,積極性更高,反而會使其效果降低,變成二者之差,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生活中,學習中,培養個人的積極主動,持之以恆的興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僅靠物質刺激遠遠不夠。

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物質的獎勵和精神的獎勵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並取得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興趣來源。”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對未知本身的興趣是求知的最佳動力。

因此,我們在獎勵孩子的時候,要處理好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關係,要處理好內感報酬和外部報酬的關係,避免發生“德西效應”。

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那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如何獎勵孩子可以更好的避免發生“德西效應”呢?

一,獎勵應該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主。

楊振寧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被人親切的稱為“數學王子”。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這天留英博士沈元教授來學校給學生們講授數學課,他給大家講了一個數學故事:

“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

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著光輝。陳景潤聽的入迷,由此對這個奇妙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如飢似渴的閱讀關於數學方面的書籍,並由此獲得“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勤奮,從而讓他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興趣,引導孩子對學習的熱愛,是對孩子最大的獎勵。

當孩子考試得了100分,我們可以誇獎孩子為學習所作出的努力,可以和孩子一同回憶,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方法,獎勵的內容也應該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利的,比如獎勵孩子喜歡看的書,喜歡的體育器械等。

二、獎勵學習的態度和過程,不獎勵結果。

學習態度,決定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可以走多遠。

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考試取得的分數,卻不關心孩子平時的學習情況,卻不知,考試的分數只是結果,決定結果的是孩子平時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當孩子改掉了學習上的一些壞毛病和壞習慣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及時提出表揚,當孩子的端正了好的學習態度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表揚。

因為,真正決定孩子學習結果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

三、獎勵的目的應該具有持久性。

孩子們上的課外班,有一個學校的獎勵方法是,表現好的學生可以獲得“代幣券”。

孩子考了100分,我獎勵他100元,錯誤的獎勵會毀掉一個孩子

這種“代幣券”可以在他們學校的小賣部,換取同等價值的小商品。如果學生不馬上兌換,並將好習慣或者行為保持一段時間,就可以換取一張更大面值的“代幣券”,如果一直不兌換,並保持良好行為和習慣,那獎勵原則類推累積。

這種方法就很好的將學生的良好行為,進行了持久的強化。在心理學上這屬於“期望與效價”理論,即人做某事的積極性等於成功概率和價值判斷的乘積。

就是說,獎勵的同時也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期望,這樣才會收到比當下更好的效果。

家長的獎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繼續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不正確的獎勵方法,有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內在動力,所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時,一定要以培養孩子長期的堅持學習為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