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近日,羅志祥周揚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周揚青發長文斥責羅志祥渣男行徑,羅志祥後來也道歉了。但事件卻沒有因此停止,反而發酵得越來越厲害。

“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各大明星紛紛發聲,有支持周揚青的,也有譴責周揚青不該把私事放到網絡上搞得沸沸揚揚。

今天,羅志祥的媽媽對此事發聲。

“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感情的事情應該私下處理,不應該公開處理。自己把周揚青當兒媳,沒想到周揚青卻想毀了兒子。

這三觀,相當不正了吧!

兒子撩妹,約p,多人運動……

自己的兒子欺騙人家姑娘9年,都是女的,完全可以明白9年時間對於女孩子來說到底有多珍貴。卻開口就是指責周揚青毀了兒子的事業。這和那些說自己孩子“他還是個孩子”的熊家長,“媽寶男”有什麼兩樣?

熊孩子必然有熊家長,不管這孩子年紀多大。

接下來,我將分析這種家長溺愛孩子的原因,危害,以及碰到這種“熊孩子”該怎麼辦?

我愛孩子,只想給他最好的;我的孩子那麼好,他沒有錯

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天生的,但溺愛孩子卻是有原因的。

1、 父母本身童年缺失愛,以至於愛孩子過度

一直處於吃不飽的孩子會擔心下次沒得吃,會把精力專注於找吃。而每次都能吃飽的孩子,便不會擔心下次沒得吃,可以把精力往更大的空間去發展。

童年有需求缺失的孩子,在長大以後都會拼盡全力去彌補那些需求缺失。就像《人民的名義》裡的大貪官趙德漢。對於這位大貪官,觀眾都在笑他的那句“我一分都沒花啊”!

“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雖然趙德漢的貪汙款高達兩億多人民幣,但在查封時竟然發現一分錢都沒花,他只說了一句:“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窮怕了。”

對於童年缺愛的人來說,長大以後就會拼命尋求愛來填補童年的遺憾。並且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會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就當在滿足當年的自己一樣。

童年的缺失導致的心理的畸化,在進行填補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過度,不理智等現象。

2、 自動美化孩子,親生濾鏡造成認知失調

絕大部分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會有親生濾鏡。親生濾鏡的由來不僅是因為血緣關係,還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自然而然的就會對孩子帶有美化濾鏡。

而這樣的親生濾鏡帶給家長的卻是嚴重的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當父母聽到孩子犯錯時表現出驚訝,以及不相信的原因。

為了消除這種分歧所產生的不適,人們通常會採取各種方式來幫助自己重新找回認知平衡。

但由於人的思維是帶有慣性的,所以面對分歧的時候通常會選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說服自己放棄新認知,想方設法堅持舊認知”。

哪怕已有證據表明孩子犯錯,具有嚴重認知失調的父母依舊選擇維護自己的孩子,並且試圖用錯誤的理論強加在諸人身上。

3、 把孩子視作自己的價值體,把維護孩子當作維護自己

被網友戲稱最寬容爸爸的黃磊還曾在《嚮往的生活》裡曾經說過: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可是生活中,像黃磊這樣的父母極其少見。大部分的父母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作品。

在塑造作品的過程中,不允許別人的指責。因為她們覺得你指責我的孩子就是在指責我,把孩子和自己視作同一價值體。長期讓孩子處於“我沒有錯”的錯覺中。

溺愛帶給孩子的危害

1、 自我中心化傾向

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紅皂白,馬上上前保護而不去了解原因。

“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長期以往,溺愛之下的兒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明確指出,家長過度的溺愛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溺愛孩子的撫養方式,會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不辨是非、唯我獨尊的境地,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任意衝動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決定觀念,行為習慣決定性格,當自私與任性成為人的一種心理風格之後,人格缺陷就已經形成。

而這次渣男風波中的主角羅志祥就是帶有人格缺陷的人。欺騙女友,和多人保持不正當關係以及“多人運動”不尊重女性,全部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只為自己歡愉,完全不顧事件帶來的後果以及對別人的傷害。

2、 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

長期處於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基本都無法獨立自主的生活。

平常大家在網上看見的“大學生把髒衣服寄回家給家長洗”“大學生不會自己坐地鐵”這樣的新聞都倍感驚訝,感覺不可思議。

“他還是個孩子”:羅志祥媽媽是大家最討厭的那種熊家長


我是真實碰見過這樣的人。我的大學室友是本地人,每週都回家,衣服都是攢一週帶回家給媽媽洗。每天早上,她媽媽都會給她打電話,告訴她天氣以及該穿什麼衣服。後來在聊天過程中,我們才知道她已經上大學了,從來沒有自己買過衣服,也沒洗過衣服和鞋子。

像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曾被擁有中科大碩博連讀的機會、譽為神童的魏永康獨立在中科大生活兩年之後,因生活自理能力過差而被勸退。

魏永康對於知識的學習能力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最後卻得到了一個勸退的結果。

碰到“熊孩子”怎麼辦?

遠離!遠離!遠離!

近些年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因搶旁邊桌小姐姐的手機沒成功,就把滾燙火鍋湯潑向小姐姐,致人破相”,“熊孩子搶小朋友玩具,還將小朋友踹骨折”。

講道理對於熊孩子和熊家長都沒用。也許這時候有人會說,我可以代替熊家長教育熊孩子。

但熊孩子不能打,倒不完全因為大小善惡與社會秩序,主要因為這種方式從心理角度來看這種教育本質上是無效的。並且這種行為可能要付出法律代價的行為。

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被熊孩子傷害就直接報警,千萬不能圖一時痛快,動手打人。


總結:


寵愛孩子就是毀掉孩子最快的方式,並且這個後果是需要整個家庭一起承擔的。

《安家》中房似錦的弟弟房家棟就是在母親的溺愛下長大,長大後的房家棟一事無成,懦弱,只能靠著姐姐勉強生活。

愛孩子,該有道,更該有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