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01百年内的三次海战

19世纪的100年是世界海军史上不断变革的100年。蒸汽动力的铁甲舰取代了老式的风帆战舰。精度、发炮速率更高的速射炮,取代了架退式后镗炮。高能效的黄火药,取代了弹镗里填充着的黑火药。海战的战术,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还是在史诗般英雄出现的利萨,又或是风云激荡的黄海大战,这三次海战中的战术,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古老的风帆战时代,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英国的纳尔逊将军,推陈出新,以两个单纵队战术。一举击垮了维尔纳夫上将统帅的西法联军。美国海军著名的战略家马汉,极力颂扬这场海战的历史意义,“特拉法尔加不仅是最伟大的海战胜利,也是整场法国革命战争中最伟大,最重要的胜利。”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60年后的利萨海战,是蒸汽铁甲战的首次大海战。奥地利帝国的特格特霍夫将军,以创新的三个连续倒v的冲撞战术,击败了强大的意大利海军,奥地利海军在海上捍卫了国家荣誉。一时间,冲撞战术成为了当时世界海军的追捧的战术。

38年后,两种经典的战术,在黄海大东沟再次得到了运用。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海战,联合舰队所采取的复古单纵队阵型,战胜了北洋海军冲撞战术的夹缝雁阵。因此,很多人把海战的战术奉若神明,撮土焚香。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左右海战的胜败,甚至可以取得奇效。然而,在实战中的运用受哪些制约,以及海战战术的重要性有多高,确实值得探讨。

02规模最大的风帆海战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被英国海军引以为豪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是风帆海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英国皇家海军司令纳尔逊将27条军舰分成两个纵队,分别以垂直角度插入西法联军的阵中,进行混战。这场海战中,英国舰队俘获了西法联军将近2/3的战舰,大获全胜。

实际上关于这次海战战术的运用,是有着极大争议的。查阅纳尔逊的战前备忘录,我们可以发现,这次采取的战术,并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战术规则,而是纳尔逊的临战变阵。康斯坦丁·莫尔将军在《海军战术原则》中写道:“战术机动与科学原则此时都已被完全改变。”

从海战的推演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英国海军两个纵队领头军舰和大部队严重脱节,埃克赛特大学海军史研究中心教授迈克尔.达菲,在《一切都被掩盖,被隐藏的特拉法尔加》,一文中指出,仅有半数的英舰在战斗打响一小时内投入了战斗,本可以在半小时内全部投入战斗的,克林伍德分队着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全部参战。在纪录片《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海军历史学家莫纳克少将,对这个战术隐藏的危险,做了细致的分析,也陈述了英军的优势所在。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纳尔逊舰队有一个缺点。纵队的领头船只将会遭到西法联军数分钟的密集攻击,并且丝毫没有反击的机会,但是纳尔逊知道法国和西班牙的加农炮,反应迟钝准确度不高。他大胆冒险。将敌人逼入近距离的激烈格斗中。这样英国臼炮将占据明显的优势。英军在重炮装备和机动性上,占有绝对优势。”

其实,英国舰队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纪录片《特拉法加尔海战》中提到英国船员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海军历史学家莫纳克补充道,他们(法西舰队)从来没有一起合练过,其中一些战舰是首次参加行动,船员都是临时拼凑的。

小结

曾在“征服者”号上担任尉官汉弗莱·森豪斯爵士认为,“这个战术失去了集中进攻的优势”。著名的海洋战略家科贝特甚至认为“开战了一场不必要的冒险之旅”。实际上,纳尔逊的双纵队战术有一定的冒险性,并非当时战场条件下的最佳战术选择。基于舰队武备、机动性、海员素养上的巨大优势取得了碾压式的胜利。

03蒸汽铁甲舰海上对决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法国拉普洛斯将军对撞击战术推崇之极。他认为。“金属撞角只会有助于加快舰艇速度,而不会损害它的航海性能。只要一个国家已经采用了这种可怕的武器,所有处于明显劣势的其他国家因为忧虑,也会随之采用。于是,海战将成为金属撞角对金属撞角的战斗。”

利萨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蒸汽舰的海上大对决(不计美国南北战争两船对决)。1866年7月,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12艘铁甲舰为核心的。意大利舰队,利萨炮台要塞进行了攻击。两天下来,意大利舰队的弹药、燃料消耗严重,甚至一艘铁甲舰失去战斗力。佩尔萨诺上将决定,在对利萨要塞进行炮击的同时,派部队登陆。

几乎同一时间佩尔萨诺接到报告,奥地利舰队从西南方向驶来。意大利舰队匆忙之间排成一列纵队迎敌。让人不解的是,当两支舰队接近即将开火之时,佩尔萨诺突然命令,将旗舰的军旗由“意大利号”转到“铁锤号”上。这种莫名其妙的操作,使得前锋的三艘铁甲舰和大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间隙。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奥地利海军舰队只有7艘铁甲舰参战,为发挥舰艏优势火力,采取倒v型冲撞战术的奥地利舰队,敏锐的抓住了敌人的这个失误,成功的实施了突破,两支舰队随即展开了混战。最终以7艘铁甲舰为核心的,奥地利舰队战胜了意大利舰队。在意大利号被击沉之后,佩尔萨诺率领他的舰队向西逃去。由于逃跑中的意大利舰队,在铁甲舰的机动性和线膛炮的数量上仍处于绝对优势。因此,奥地利舰队统帅特格特霍夫,没有命令舰队对意大利海军进行追击。

小结

海军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这样写道,“我们要避免无条件地迷信金属撞角会成为当今海战决定性武器的想法。”奥地利海军以近战、混战的方式,把机动性和火力上的差距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击败了意大利舰队。特格特霍夫少将深知双方在实力上的差距,并不迷信于撞角战,放弃了追击。诚然这是一场胜利,然而正如海军史学者陈悦和王鼎杰认为的那样,奥地利舰队的胜利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这并不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

04两种战术再相遇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19世纪80年代是世界海军高速发展的时期,战舰的机动性能和火炮的能效上,都取得了飞跃性的提高。当时的军舰动力部分采用的是舰用活塞蒸汽机,根据工作原理、能效的差别,分为单机膨胀式主机、二级膨胀式主机、三级膨胀式主机。清史专家潘向明指出,“北洋舰队全部主力舰船的发动机,除了“平远”舰外,其余均属于第二阶段的二级膨胀式。”联合舰队“松岛”、“吉野”几艘新锐战舰采用了三级膨胀式主机。船速的高低是机动性的主要体现,两只舰队在机动性上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清华大学潘向明教授认为,“双方舰队是蒸汽舰时代海军史上两种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者。这一事实对两支舰队的实力对比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对海战结局起到决定性作用。”

火炮的性能上,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大口径火炮采用的架退式后镗炮,炮弹从填装到发射的过程比较复杂、低效。北洋海军100mm以上火炮,基本全为这种落后的后镗炮,而联合舰队则装备了大量新式速射炮。到了19世纪80年代,速射炮的出现使得发炮速率大大的得到了提升,“以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的4.7英寸(120毫米)口径速射炮为例,其射速为1分钟发射10发炮弹,和传统的后架炮相比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中日黄海大决战》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海研会会长陈悦,在他的专著《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一书中指出,“日本海军的9艘主力巡洋舰不仅拥有舰艏,舰艉方向的前后主炮,更重要是在舰船的中部,密集安装了大量的副炮,而侧弦火力不足,这正是北洋海军普遍存在的短板。”而北洋海军火炮多集中于船艏,“经远”舰船艉甚至没有安装任何火炮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50,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305克虏伯主炮首先发出了怒吼,标志着黄海大战拉开了序幕。携鱼雷艇出战的北洋海军,由于各舰火炮多集中于舰艏,舰队机动性能差。因此,使用了特格特霍夫少将在利萨海战中所采用的冲击近战战术。联合舰队各舰两弦布有大量速射炮,舰队机动性好,采取了单纵队阵型。复盘黄海大战的过程,联合舰队复古的单纵队战术,不断的回转航行,使得战舰两弦的速射炮发挥了极高的效率。

海研会会长陈悦认为,“伊东祐亨只所以选择这样的阵形,并非认为纵队一定可以克制横队,主要是考虑参战的日本军舰大都拥有强大的侧弦火力,而且纵队队形对舰船编队航行的技术要求较低,较适合缺乏复杂编队经验的日本联合舰队。”

小结:

黄海大战最终北洋海军沉5船,联合舰队重伤5船,以日本的惨胜而落幕。可见,两支舰队对采用何种阵型应敌,也是基于舰船的性能、官兵素养、火炮配置,而非某种战术克制了敌方战术。

从硝烟弥漫的特拉法尔加到利萨,再到大东沟,浅析19世纪海战战术

结束语

法国战术家莫罗盖认为,海军战术是建立在各种条件基础上的,引起这些条件变化的第一个原因是武器,武器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武器的变化反过来必然引起舰艇构造的变化,舰艇操作方法的变化,最后引起舰队部署和舰队指挥的变化。

通过19世纪三次不同时期的海战可以看出,战术并不是海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采取何种战术要取决诸如:武器装备,军舰性能,官兵素养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武器装备尤为重要,往往对最后的战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海权论》 马汉

《甲午海战》 陈悦

《特拉法尔加战役》 科贝特

《中日黄海大决战》 陈悦

《特拉法尔加海战》 2015版纪录片

《复盘甲午》 王鼎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