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e評:讓農業發展“綠意盎然”

4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疫情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情況。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近些年來,農業農村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把農業的綠色發展擺在突出的位置,推進減量增效、綠色替代、種養循環、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擔當,是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維繫當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孫後代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需要我們聚合各方力量,守住“綠色”這條生命線,讓農業發展“綠意盎然”。

政策支持打好底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這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於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建立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完善耕地、草原、森林等生態補償政策,創新綠色生態農業金融保險產品;健全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耕地分類管理、農業資源養護等管理辦法……政策上發一次力,農業綠色發展就能釋放一次動力。

行動落實湧出綠意。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為土地持續“減肥”“節藥”、補充“營養”,破解農業發展的資源瓶頸。讓農業“綠起來”,首先要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減下來,推行減肥、減藥、節水的綠色生產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當前,在果菜茶優勢生產區的175個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在685個畜牧生產縣實施糞汙資源化利用行動;在200個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等。化肥農藥用的少了,豬圈裡的糞汙變成寶了,秸稈用的更好了,農膜回收率更高了,統籌治理與生態產業相互借力,“舌尖上的安全”屏障就更牢固了。

科技支撐繪出綠色。農業產業增綠,也需要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在農業生態環保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從“種”到“產”形成綠色產業鏈。建立健全綠色生產相應的專門機構,出臺可行的綠色生產標準體系。一方面,織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一張網”,完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農田氮磷流失、農膜殘留、秸稈資源等國控監測點;另一方面,採用先進的農業物聯網、防偽鑑真等技術,為農產品建立“身份證”制度,實現對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事生產過程、質量檢測、加工儲運等質量安全關鍵環節全程可追溯,提升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質量安全水平。

一粒糧、一棵菜,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結下的“果”,蘊含著溼地保護、天然林保護、水生態保護的功勞,蓄積著以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的成效。讓生態環保成為現代農業的鮮明標誌,讓農業發展“綠意盎然”,美麗中國才會意氣風發,邁進全面小康的步伐更加鏗鏘。(許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