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

錦書雁字說歷史,茶餘飯後講故事……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兩句憂國憂民的名言出自范仲淹這位進亦憂,退亦憂,不知何時而樂的老先生。

不苟言笑的老先生所說的“廟堂”二字,眾所周知解釋為朝廷。

但是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呢?

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

用廟堂來代指朝廷具體從何時開始不得而知,但是要追溯廟堂為什麼能夠代指朝廷卻可以推至西周時期。

要解釋清楚“廟堂代指朝廷”的問題需要先了解下西周的封建制和宗法制。

武王克殷終於把天下打了下來,建立了大周。黎明百姓還是老樣子,該幹嘛幹嘛,甭管什麼時候都是種地。

擺在武王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安置兄弟子侄、異姓功臣和殷商遺留的貴族們。

哪一個都不能虧待了,都是不安定的因素。最可信的雖然是親兄弟和親兒子,但是也有遠近之分,功臣們也眼巴巴的等著領賞,殷商殘貴們也誠惶誠恐地等待安置。

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

武王和周公商量了下,那就分家產吧。親近的、功大的多分點,其他的少分點。按公、侯、伯、子、男,賜爵位、給土地。

公侯方圓百里,伯方圓七十里,子、男方圓五十里,低於方圓五十里的附於諸侯,稱附庸。

就這樣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分了一千八百個左右。這一下大家都高興了。

土地、人口、地位名分都給了。不能領完賞,點個贊就作鳥獸散吧,武王還要考慮一個怎麼管理和發展的問題。於是宗法制出來了,要說周公就是聰明。

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

分封的目的是希望這些諸侯們能有好生活,安生才能本分,在此基礎上才好保護好宗主,為了世世代代保護宗主周天子,那就實行世襲。

遵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諸侯們分來的土地、得到的人口、獲得的爵位都由嫡長子一代代繼承下去。

周天子是諸侯的宗主,各諸侯在他的封地內又是本國的宗主。

這樣宗法制就成了維繫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權利堅固而牢靠的工具。

由此宗廟就變得尤其重要了,因為宗室的一切重要活動都要在宗廟中舉行。

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

各諸侯在宗廟中的活動,全都是同宗同姓的人參加,因為西周早期各諸侯國中的貴族中沒有其他姓氏,“士”此時還沒有崛起。

周天子所分封的諸侯存在異姓,是因為有功臣和殷商的遺留貴族。但是周天子在舉行重大活動的時候也是同宗之人參加沒有外姓,異姓人員不能進到廟內,只能在廟外。

重要的活動在宗廟舉行,重要的決策也要在宗廟中宣佈。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祭祀和打仗。《左傳記》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兩件事有關的所有活動都要在宗廟舉行。

祭祀不用說了,“出師告廟”。出兵打仗前要到宗廟中祭拜,以祈禱保佑出師勝利。

宗廟就這樣成了權力決策的載體。也就成了後來朝廷的代名詞。

廟堂為什麼可以代指朝廷?

還有一點廟的繁體字是廟。“廣”與建築物有關,本義為宗廟,供奉祭祀祖先的處所。

因此朝廷的政權決策功能是從宗廟的政權決策功能發展而來的。所以廟堂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