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竇嬰和灌夫的交往看那些決定命運的細節

從竇嬰和灌夫的交往看那些決定命運的細節

灌夫起舞屬丞相

儒家主張親疏有別是基於一個常識: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的信賴程度要超過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而那些打破慣例的情況就顯得彌足珍貴,譬如竇嬰和灌夫。竇嬰為了救灌夫,不惜拋家棄子,捨棄侯爵富貴,最後身死鬧市,可以說同生共死了。竇嬰和灌夫都是忠勇守信的豪傑,這樣悲慘的結局令人嘆息。不過世事因果循環,考慮到竇嬰和灌夫的年齡差異,這個結局的主要原因還是在竇嬰身上。

竇嬰是漢景帝時的重臣,崛起於平定吳楚之亂。漢景帝曾經賞賜給他千斤黃金,他讓手下的將官按需拿取,一塊也不帶回自己家。他是個把錢看得比較淡的人。平亂之後,他和周亞夫成為武將中的翹楚,顯赫一時,門下賓客眾多。灌夫就是從此時起經常出入竇嬰的門第,因為竇嬰向漢景帝彙報了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有知遇之恩。

到了武帝親政,竇嬰逐漸遠離權力中心,門前冷落。只有灌夫還和以往一樣登門,排解竇嬰的落寞。那些以往畢恭畢敬的客人現在見面也越來越怠慢了,灌夫仗義執言讓他心中鬱積的怨氣順了不少,由此二人如父子般親密。

造成竇嬰灌夫喪命的另一個主角田蚡,以前也是竇嬰的門客,對竇嬰如子侄輩一樣執禮恭敬。不過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漢武帝的舅舅。在武帝親政後日益顯貴。當年田蚡和竇嬰一起引導武帝尊重儒家思想,結果雙雙被竇太后罷免,兩人是有特別的交情的,田蚡還幫助竇嬰的兒子逃脫了官司。竇嬰對田蚡的不滿緣由是二人之間的尊卑關係發生了逆轉和田蚡由此表現出的怠慢。這終歸是人之常情。

他們的命運終究在一個點上擦出火花。

灌夫服喪時遇見了田蚡,田蚡隨口說本想和灌夫一起去拜訪竇嬰,可惜灌夫在服喪。灌夫是個實在人,認為竇嬰被冷落了很久,丞相田蚡願意去竇嬰家是很難得的,就和田蚡約定第二天去竇嬰家聚會。竇嬰知道後很高興,安排人打掃庭院上街買菜,第二天等到中午了也不見人影,灌夫就去接田蚡,田蚡磨磨蹭蹭總算是來了,可是灌夫憋了一肚子氣。在敬酒的時候因為喝高了就數落了田蚡。被竇嬰勸走了,竇嬰又勸解了田蚡一番,並和田蚡喝得很盡興,竇嬰以為這件小事就這樣過去了。

田蚡娶燕王女為妻,王太后要求大臣們都去祝賀,竇嬰屬於應當出席的親戚,灌夫屬於可去可不去的人。灌夫擔心自己酒後失態,前幾日又和田蚡翻過臉,就不想去。竇嬰認為酒後失態沒啥大不了的事,硬拉著灌夫去了。結果喝多了的時候果然又因為禮節問題出現了爭執,灌夫覺得竇嬰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但是這個場合非常特別,沒有人肯退讓,灌夫和田蚡矛盾激化,灌夫吃了大虧,被關進監獄。

竇嬰很後悔。就請漢武帝出面解決這個問題,沒想到漢武帝竟然把這個問題放到大庭廣眾之下討論,這下誰也沒有退路了,許多隱藏了多年的矛盾全都暴露出來。

竇嬰沒有想到,當年他作為太子太傅堅持不願意讓景帝廢太子的事情已經讓王太后記恨了多年,現在又和太后的親弟弟對著幹,舊怨新仇讓他成為眼中釘肉中刺。竇嬰因為強拉灌夫參加宴會的事情後悔不已,現在灌夫被打入死牢,竇嬰毀家相救,無奈身陷囹圄為時已晚。情急之下竟然想拿出景帝遺詔,不想犯了大忌,最終身死鬧市。

竇嬰的一生有許多失誤的地方,最嚴重的失誤莫過於身邊留不住有智謀的人。他的身邊是有過這樣的人,比如梁人高遂,在他賭氣去藍田歸隱時把他勸回了朝廷。這樣的明白人為啥都離開了呢?難到都是因為竇嬰被冷落了嗎?顯然不是。就拿那一千斤黃金來講,如果能急賢人之困,效果要遠遠好於讓手下將官自行取用。如果厚遇高遂,會讓竇嬰少走多少彎路?

灌夫的家族成了當地一霸,竇嬰不可能一點也不知道,可是他沒有勸誡,選擇了無視。灌夫對看不慣的人執禮不恭,醉酒後常常失控,作為閱歷豐富的長者,怎能不加勸誡?就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在關鍵時刻演化成了不可調和的危機。

竇嬰本是應該和霍光齊名的重臣,用忠誠贏得了漢景帝最頂級的信任,可是因為對修身的細節不夠重視,最終棄市,不亦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