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李漁的《閒情偶寄.聲容部》是專門介紹如何美化女性,如何提升女性魅力的美學著作。李漁瞭解女性,自謂“湖上笠翁原非蠢物,不止為風雅功臣, 亦可謂紅裙知己”。他愛美,把美當作人生極高的價值追求。子都是春秋時鄭國的美男子。《孟子·告子》寫道:“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李漁愛美人,因此他喜歡孟子的這句話,天下人都知道子都長得漂亮,如果不知道子都長得美,那是沒有眼睛的人。即人皆有愛美之心,這是人的本性。猶如“食色,性也”,他認為,愛美色是男子的天性。他知道什麼的女子對男子是有吸引力的,在《態度》篇中,他道出了女性擁有“足以移人”的魅力的來源——“態度”。

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在李漁看來,一個有魅力的女子,貌美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要有“態度”,即媚態。僅僅貌美的女子,對於男性來說魅力有限。再漂亮的女子,不管是作為妻還是妾,如果男女日日相處,基於輕薄男子喜新厭舊的本性,他也會“審美疲勞”。而有媚態的女子則不同,她在男子眼中有“日日新,又日新”的魅力,“媚態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這樣有媚態的美貌女子才可以稱作“尤物”,她能讓男子動心傾倒,鍾情愛慕,令人思之難忘,“一見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已,遂至捨命以圖”。女子僅僅貌美還不能稱為尤物,因為絹帛做的美女玩偶,紙上畫的美人畫像,其貌比活生生的女子要美十倍,卻從來沒有男子為她們而害相思病,就是因為她們身上沒有“媚態”。可見,這“態度”二字,便是“木”美人與活美人的分界線,是假美女與真尤物的分界線。媚態“不特使美者愈美,豔者愈豔,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無情之事變為有情,使人暗受籠絡而不覺者。”有媚態的女子總是魅力四射,這與“玉蘊于山而山靈,珠藏於澤而澤媚”同一理也。因此,李漁極力渲染“媚態“對於女子遠遠大於美色的重要性,他發現,“女子一有媚態,三四分姿色,便可抵過六七分”。一個有六七分姿色而無媚態之婦人,與一個有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態之婦人同立一處,則人止愛三四分而不愛六七分,是“態度之於顏色,猶不止於一倍當兩倍也”。一個有二三分姿色而無媚態之婦人,與一個全無姿色而止有媚態之婦人同立一處,或與人各交數言,則人“止為媚態所惑,而不為美色所惑”。是“態度之於顏色,猶不止於以少勝多,且能以無而敵有也”。當今的女子,常常有“狀貌姿容一無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捨命相從者”,皆“態”之一字之為祟也。可見,對於女性來說,內在的“媚 ” 比外在的“美” 更能動人。

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選賢妻、買美妾是成年男子一生的大事和樂事,如果男子想遠離“獅吼堂”而入“溫柔鄉”,無論選妻還是買妾,都不可不知:“選貌選姿,總不如選態一著之為要。”因為女子的外貌如果有缺陷,還可以通過化妝來彌補;如果舉止不合意,還可以通過訓練來糾正,而女子的媚態卻是天生一段風流之氣,可遇不可求,村婦身上可能有媚態,富室小姐可能也僅僅是個“木美人”,蓋尤物“未嘗擇地而生”,即“態自天生,非可強造”。強造之態,不能使美女更增美色,卻能讓醜女更加醜陋。比如東施效顰,同一顰也,出於西施則可愛,出於東施則可憎者,天生、強造之別也。這說明美人之所以美是由其內在所決定的,內在醜陋不會因為模仿了美人的某種簡單動作就會變得美。

李漁時代的古人都相信女子的身體特徵可以反映出她的性格甚至命運,於是總結出了相面、相眉、相眼之法。三國時期魏國的劉邵著有《人物誌 》,講述識鑑人才之術,認為人的“性發於內,情導於外,而形色隨之”。此謂“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因此,觀人察物,當尋其性質。而要了解人的內在的性質,可從人的外在表徵入手。《九徵》篇中寫道,人的九種外在表現如精神、感情、氣息、臉色、儀表、容貌、語言等,都是由人的內在本質所決定的,相面術就是通過這些外在的特徵以認識人的內在本質。只要是有形的生命個體,都可以從其形體看到其內在本質,通過觀察外在的氣色,能瞭解其本心。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總結出人的外在表現與其內在精神有一種大致的對應關係。

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因此,對於女子的面、眉、目、手和足這些具象之物,有眼都可相看,無眼還可觸摸,相法皆可言傳。只有相態一事,對於觀者來說,“心能知之,口實不能言之。這是從古及今,一件解說不來之事”。對於女子來說,媚態雖重要卻無形,可感知不可捉摸,易感受而難於言明。袁宏道曾經感嘆:“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其中的“女中之態”即“媚態”,是世人所難得之“趣”味。

對於媚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但會心者可知之,李漁就是這少數的會心者之一。他寫了自己替一貴人相妾的經歷,“直書所見,聊為榜樣”。當時的女子皆靚妝、俯首而立,李漁讓她們抬頭以觀其容貌,“一人不做羞容而竟抬,一人嬌羞靦腆,強之數四而後抬。”這個“不做羞容而竟抬”的女子,顯得過分直露急躁;“嬌羞靦腆,強之數四而後抬”者,過分遲鈍怯懦,皆為無媚態之人。“一人初不即抬,及強而後可,先以眼光一瞬,似於看人而實非看人,瞬畢復定而後抬,俟人看畢,復以眼光一瞬而後俯。”這個女子並不急於抬頭,而是在將抬未抬之際,“先以眼光一瞬,似於看人而實非看人”,顯出這個女子既有沉靜之氣,又聰慧靈動 。按李漁的相眉眼之法來看,“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目常定而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者,必近愚蒙”。“瞬畢復定而後抬”,抬頭之時即收回目光,給人以沉穩的感覺;等別人看完,“復以眼光一瞬而後俯”,又快速掃描了一下對方才低下頭。“此即態也”,李漁認為這個女子所顯出的閨中之態,聰慧靈動,全出自然,這就是一個有媚態的女子。李漁這個相人之法脫胎於“徵神見貌,情發於目”的相術。他認為相人之法,即察人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但言情性之剛柔,心思之愚慧,觀看她的眼睛即可。即“相人之法必先相心,心得而後觀其形體。形體維何?眉發口齒、耳鼻手足之類是也。心在腹中,何由得見?曰:有目在,無憂也。”這個女子的“態度”也主要是從眼光一瞬、眼光復一瞬中流露出來的。

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李漁接著又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春遊遇雨,避雨在一個亭子中。只見妍媸不一的無數女子,皆踉蹌而至。其中有一個年約三十許的素衣貧婦,當她看到亭中已經站滿了人,就獨自站到了簷下;人皆抖擻衣衫上的雨水,她卻聽其自然,因為簷下雨侵,抖之無益,徒現醜態。及雨剛止,人們蜂擁而出,貧婦則遲疑稍後,去不數步而雨復作,人們又返回亭中。這時貧婦已先立於亭中,她因為預料到天還會下雨,沒有離開亭子而“先踞勝地”。但此時的她並沒有看到狼狽的人群而顯出“驕人之色”。見後入之女子反立簷下,衣衫之溼數倍於前,這個貧婦主動幫簷下的女子抖落身上的雨水。她在旁觀者看李漁看來,這些簡單的動作行止已是“姿態百出”,亭子裡所有的女子彷彿“天集眾醜”,以襯托這貧婦一人之媚態。“其初之不動,似以鄭重而養態;其後之故動,似以徜徉而生態”。而貧婦的舉動行止皆出自本性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其養也,出之無心,其生也,亦非有意。”尤其當她在簷下淋雨而不抖衣時,“先有一種嬌羞無那之致現於身外,令人生愛生憐”,其實就是符合了傳統文化欣賞女子貞靜之美的趣味。“噫,以年三十許之貧婦,止為姿態稍異,遂使二八佳人與曳珠頂翠者皆出其下,然則態之為用,豈淺鮮哉!”並不年輕的貧婦,使二八佳人、曳珠頂翠者皆相形見絀,是她的“態度”讓人心生愛憐之意,即“媚態”所產生的“感人”“移人”的作用。

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媚態既然如此重要,有人問婦人媚態如何可得?李漁認為,“學則可學,教則不能”。方法就是“使無態之人與有態者同居,朝夕薰陶,或能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鷹變成鳩,形為氣感,是則可矣。”即多和那些天生有媚態的女子相處,仔細觀察學習,氣質就會慢慢地被她們所感染,所變化。

李漁作為一個經營家庭戲班的編劇、導演兼班主,常年訓練女優、教化家姬的實踐,豐富了他的審美經驗,因此,當時那些有錢有勢的“貴人” 選姬買妾時常常會讓他提供審美上的建議,他以“選姿”作為文章的標題以談女性之美,正是表明幫人相妾買姬的主旨。在男子中心的封建文化中,姬妾其實也就是男人心目中的玩偶。一旦把這些美姬美妾買到家裡,就可以教她們修容、妝飾、習技,以滿足其聲色之好。所以,《閒情偶寄.聲容部》是以男子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偏好來評價女子的儀容之美、態度之美,其中關於女性審美的主要觀點,無疑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其儀容美學思想既是時代的最高峰,也必然有男權為中心的時代的侷限。

李漁《閒情偶寄》——女性的“美”與“媚”


《閒情偶寄.聲容部》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 、系統的女子儀容美學著作,其中的女性審美標準沿襲了歷代傳統文人的口味,是對女子儀容審美傳統觀念的總結和概括,有其明顯的落後、糟粕的一面。但不可否認,李漁對女性的審美觀也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他主張女性應該注重外在的修飾,但更要注意“態度”的培養,即重視女性的內在之美;另一方面,他提倡女子“習技”,把才藝的學習看作是培養、增加女性魅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比如,“學歌既成,則隨口發聲,皆有燕語鶯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體態輕盈,則必使之學舞;學舞既熟,則回身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這些觀點自有其合理性,在古典美學史上體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